金秋十月,秋高气爽,随着天气转凉,很多深受白内障困扰的朋友开始咨询手术事宜。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白内障科丁雪主任介绍:秋天气候凉爽,从患者术后恢复的舒适度、便利性和感染风险控制的角度,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今天,就让丁雪主任带大家一起揭开白内障的神秘面纱,看看这个让眼睛“镜头”变模糊的元凶究竟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白内障,“镜头”为何会模糊

想要理解白内障,我们不妨先把自己的眼睛想象成一台精密的照相机。白内障发生的部位,相当于相机最核心的变焦镜头——晶状体,它是一个双凸面、富有弹性的透明组织。白内障的形成机制在于晶状体老化、混浊,这一过程如同相机镜头逐渐蒙尘,光线无法正常聚焦,导致视力下降、色彩感知失真,视界变得朦胧而模糊。

白内障的“幕后推手”不止一个

很多人认为白内障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不然。导致晶状体混浊的原因有多种,了解它们,才能更好地预防。

1.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最常见)

这是最主要的一种,可以理解为眼睛的“自然老化”。就像头发会变白,皮肤会长皱纹一样,眼睛里的晶状体在经过长年累月的使用后,也会逐渐发生硬化和混浊。因此,老年性白内障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的问题,只是发生的时间和速度不同。

2.先天性白内障

由于遗传、母亲孕期感染(如风疹病毒)或代谢异常等原因,部分宝宝一出生就患有白内障。这就需要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影响视觉发育,造成弱视。

3.代谢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

长期高血糖会扰乱晶状体的代谢,使其加速混浊,引起代谢性白内障,糖尿病患者患上白内障的年龄往往更早,速度更快;由葡萄膜炎、青光眼等其他眼部疾病引起的叫并发性白内障。

4.外伤性白内障

眼睛遭受钝挫伤、穿刺伤或电击伤时,晶状体的囊膜可能受损,导致其代谢紊乱,从而形成混浊。

5.其他原因

长期使用一些特定的激素类药物也会显著增加白内障的风险。另外,长期接触紫外线辐射,长期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紫外线会使晶状体蛋白发生光化学损伤;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酗酒、营养不良等也被认为是白内障的危险因素。

白内障的预警信号

白内障的发展通常是缓慢且无痛的。当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警惕:

视物模糊: 最核心的症状。感觉眼前像有雾,总是擦不干净。

视力下降: 渐进性、无痛性的视力减退,且通常戴眼镜也无法提高。

眩光、畏光: 晚上看车灯、路灯会出现光晕,白天觉得阳光特别刺眼。

颜色改变: 看东西颜色发暗、发黄,仿佛戴了“茶色眼镜”,对色彩的辨识度下降。

重影或多影: 单只眼睛看东西时会出现重影或多个影子。

老花眼“好转”: 部分老年人突然发现不戴老花镜也能看清近处了,这可能是晶状体核混浊、密度增加导致屈光状态改变(变“近视”了),是一种假象,并不意味着眼睛变好了。

丁雪主任提醒,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请务必前往正规眼科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切勿自行诊断或依赖眼药水。有些眼病症状相似,但治疗方法截然不同。

白内障的治疗

截至目前,手术是全球眼科医学界公认的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法。白内障手术主要可分为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

1.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当前白内障手术的主流方法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加上人工晶体植入术,医生利用手术刀和镊子,来制作手术切口,手工劈开晶状体核,再用超声乳化仪将已混浊的晶状体乳化,然后吸除,再植入人工晶状体,均是由医生手动来操作完成的。

2.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

针对硬核,膨胀期,过熟期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屈光性白内障、年轻人白内障以及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相比传统手术,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更有优势。

传统的白内障手术,在超声乳化的关键步骤制造切口和撕囊时,都是依靠医生手动操作。所以,医生的经验和技巧非常重,切口会影响恢复速度和术后视力,容易产生机械变形和渗透,而手工撕囊的质量影响术后并发症和视觉质量。

随着技术发展,以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手术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飞秒激光可以代替医生的手工切口,预先分割囊膜内的混浊晶体,整个过程都有电脑扫描成像技术辅助,可以准确地制造切口并撕囊,使其光滑平整,还可以利用飞秒激光直接去除患者部分散光问题,再用超声波震碎晶体后取出。

从设备和技术上来看,白内障手术的切口已经缩小到3毫米以下,甚至小到只有1.8毫米,不需缝合。

丁雪主任提醒广大患者朋友,从传统手术的钢刀到飞秒激光的光刀,是手术辅助工具的迭代,更是医疗理念的进步。白内障手术的进化史,每一次跨越都是以更小的创伤换取更清晰的视觉,至于具体选择何种术式,需要依据患者术前检查情况及个人意愿以及专业医生的诊断综合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