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准引领控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8月12日,由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立项,国务院国资委事业单位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全国食药同源产业创新工程办公室、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糖尿病教育工作委员会共同指导,千江月健康产业(广州)有限公司牵头主办的《食药两用控糖食品质量管理规范》团体标准启动会在上海隆重举行。

会议由全国食药同源产业创新工程抗糖指导师项目中心主任陈列欢博士主持,政府部门代表、权威专家学者、协会领导、参编单位代表等45人出席会议,共同见证这一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作为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在控糖健康领域的重要实践,本次会议汇聚政府、学术、产业等多方力量,标志着我国食药两用控糖食品产业迈入"标准引领、科学规范"的新阶段。

行业痛点催生标准刚需,多方联动共筑规范基石

当前,我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已突破5亿人且呈现年轻化趋势,食药两用控糖食品作为饮食干预的重要载体,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然而,行业长期面临"原料管控标准缺失、功效宣称缺乏科学依据、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痛点,既制约了产业健康发展,也给消费者选择带来困扰。

为规范行业发展,保障消费者权益,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于2025年3月正式立项《食药两用控糖食品质量管理规范》团体标准。该标准联合权威机构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同制定,旨在通过建立科学标准体系,推动产业实现"优质产品+专业服务"的规范化发展。

本标准创新性地引入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作为核心评估手段,通过标准化试验设计和多维度指标体系,建立"可量化、可验证、可追溯"的质量管理规范,为产业升级和消费者权益保障提供科学支撑。

政府指导产业发展,行业领袖共谋标准蓝图

牵头承办单位致辞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全国食药同源产业创新工程办公室主任赵荣水在致辞中指出,此次标准制定将有力推动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协同治理机制,提升我国控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助力"全国食药同源产业创新工程"深化实施。

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宋建平强调,标准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化的核心工具,对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该标准将为控糖食品的研发、生产、流通全过程提供"可量化、可追溯、可验证"的科学依据,推动产业从粗放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糖尿病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罗杰从糖尿病防控的角度阐述了标准化的战略意义。他表示,要通过标准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对食药两用控糖食品的科学认知,同时加强专业人员和糖尿病患者的培训,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顶尖专家智库加持,彰显标准专业权威性

本次标准编制汇聚了医学、食品科学、营养学等多领域的权威专家。专家委员会成员包括宋建平、赵荣水、罗杰、扶雄、祝开思、周鸾、罗学刚、孙桂菊、陈列欢、陈玮、陈立军、汪涛、曾暐婷、王延平、孙波等资深专家学者。

会上,广东省低升糖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扶雄教授被推举为标准主任委员。扶雄教授对标准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重点介绍了几项重要创新:

一是将CGM(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首次应用于控糖食品功效评估,实现了从"单点血糖检测"到"动态连续监测"的技术突破,为产品功效验证提供了更科学、更准确的评估方法。

二是对原料成分的安全阈值与检测方法提出明确要求,并严格限制人工甜味剂的使用,在保证产品功效的同时确保食用安全性。

三是强调"科学严谨性与产业实操性并重",既保证标准的专业水平,又充分考虑企业实施的可操作性。

多领域专家深度研讨,确保标准科学实用

临床医学视角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五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教授祝开思从临床实践角度指出,该标准的制定切实回应了临床需求,为医生指导患者合理选用控糖食品提供了科学依据。特别是CGM技术的引入,能够有效解决患者院外血糖管理监测难的问题,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撑。

营养学专业观点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孙桂菊教授结合丰富的功能食品评估经验,充分肯定了标准建立的重要意义。她建议标准应进一步明确适用范围,包容新兴评估工具和方法,强化适宜人群的精准分类,让不同血糖状况的人群都能获得科学指导。

食品科学研究

天津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罗学刚教授围绕食药同源功能开发,提出构建"成分-功效-安全"三维评估体系,为食药同源功能产品的科学开发提供理论支撑。他强调,标准应具备前瞻性和包容性,为血糖监测和评估技术的创新发展预留充足空间,确保标准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未来技术进步的需要。

产业力量协同发力,构建标准实施生态

在标准讨论环节,扶雄教授主持了深入的技术交流。参编单位包括千江月健康产业(广州)有限公司(组长单位)、泉养堂(江苏)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西宝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正当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利统生化制品有限公司(副组长单位)、艾敏斯帝(中国)有限公司(IMCD)、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深圳硅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青海金谷力藏血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碳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小叶本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创益科(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滋美世家(广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控糖小屋(无锡)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广东普莱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广州市培源健康咨询有限公司、杜伊斯堡(广东)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行业代表企业,涵盖了原料供应、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检测、技术服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

行业实践经验分享

原京东健康糖尿病中心总经理《2型糖尿病逆转(缓解)中国专家共识》发起人熊荣华,以该共识的制定经验为例,强调"标准化是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基石",能够有效降低市场不规范行为带来的健康风险。

拜亿科技(珠海)有限公司陈玮博士从商业应用角度分析了CGM技术如何赋能控糖食品的市场推广和应用。

协会专家深度点评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金融与文化发展工作委员会会长、中民国康康养集团董事长俞元超博士从产业发展角度指出,标准的制定将有力推动控糖食品产业的规范化发展,为健康产业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提供了重要支撑。他强调,该标准不仅是技术标准,更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将引导更多优质资源投入到控糖健康领域,助力形成千亿级的健康产业集群。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膳食纤维技术分会主任委员王延平从标准实施的角度提出,该标准的建立将为食药同源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指引,进一步提出和膳食纤维产业的关联性。他建议在标准推广过程中,要注重与现有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衔接,确保标准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加强对企业的培训指导,推动标准在全行业的有效实施。

技术创新支撑

深圳硅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代表邱小怡分享了CGM技术和在控糖食品评估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和实用价值,展现了标准与前沿技术结合的广阔前景。莫一菲博士对标准文稿中有关CGM的专业术语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四川省天然产物分离工程中心主任、江西中医药大学及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四川小叶本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孙波从天然产物研究角度,为食药同源原料的标准化应用提供了专业建议。

企业积极参与

各参编企业代表围绕控糖食品原料规范、质量管理细则、评估指标设定、合规宣传要求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上海利统生化制品有限公司曾暐婷博士、广东正当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汪涛博士、泉养堂(江苏)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陈立军、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王勇、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詹俊杰、艾敏斯帝(中国)有限公司庞莎等企业代表积极发言,从原料供应、产品研发、质量检测等不同角度为标准完善提出了专业建议。

企业表示将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优势,确保标准既体现科学严谨性,又具备良好的产业可操作性。全国食药同源产业创新工程名优特新专项工程主任、中军创汇(苏州)认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翠娟和秘书长等行业代表也参与了讨论,从认证体系建设和产业推广等角度为标准实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标准赋能健康中国,守护国民健康生活

会议期间,赵荣水主还任宣布将同步启动"全国食药同源抗糖产业联盟"筹备工作。该联盟旨在以标准为纽带,整合科研院所、生产企业、检测机构、医疗机构等优质资源,形成"科研-生产-检测-服务"的完整产业生态链。

此次启动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食药两用控糖食品产业进入标准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产生以下重要意义:

规范市场秩序:通过明确原料标准和生产规范,提升食品安全水平;通过科学界定功效宣称边界,避免消费者受到误导。

推动技术创新:结合CGM等先进监测技术,实现"食品干预+科学管理"的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

提升产业水平:促进行业整体质量提升,增强中国控糖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保障消费者权益:为消费者提供科学的产品选择依据,推动行业诚信经营。

展望未来:标准引领产业新征程

随着《食药两用控糖食品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逐步完善和正式发布,预期将显著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解决服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为中国控糖食品行业注入强劲的规范化发展动力。

在糖尿病防控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该标准不仅将为行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更将为广大控糖人群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福利,为"健康中国"战略在慢性病防治领域的深入实施贡献重要力量。

未来,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在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下,在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食药两用控糖食品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规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新局面,为守护国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