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时装周到时尚街区,丝所为中国丝绸文化发声
近日,丝所以一系列深度对话及跨界合作,完成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有关丝绸与非遗的精彩对话。从上海时装周面向国际的时尚文化论坛到IFL上海国际贴身时尚原辅料展,再到静安区青年街区的快闪空间,丝所通过多维度的品牌展示,展现出其在非遗传承、丝绸文化与可持续时尚领域的积极探索,为传统丝绸行业注入了全新活力。
上海时装周发声:重新定义非遗的当代价值
在刚落幕的26SS上海时装周《布解织缘:传统的嬗变 文化的织物》时尚文化论坛上,丝所创始人彭阳作为重要嘉宾受邀出席圆桌论坛,与业内专家共同探讨如何让古老非遗“活”在当下。

图为丝所创始人彭阳在26SS上海时装周《布解织缘:传统的嬗变 文化的织物》时尚文化论坛上发言
彭阳在讨论中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观点:“非遗之美,不止是图案与色彩,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力量。真正的传承,不只是基于过去的再创,而是在当下生活中写下属于这一代人的痕迹和思考,让非遗在新时代拥有可持续的能量。”
IFL探讨贴身时尚:丝绸贴身时尚的可持续未来
丝所一直以“摆平生活”作为品牌核心理念,对丝绸在内在平衡的生活场景应用上有着自己的追求和坚持,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贴身时尚原辅料展(下文简称IFL)上,丝所备受关注。
丝所创始人彭阳受邀参加IFL《圆桌讨论:丝绸贴身时尚的可持续未来》,与大家分享丝所努力探索的可持续贴身时尚,并细述了丝所是如何平衡丝绸的功能价值与情绪价值。

图为丝所创始人彭阳在IFL圆桌讨论上发言
丝所也凭借旗下产品的细腻质感与满载的文化内涵,同时入选了IFL《中国传统色专题文化艺术展》与La Maison Curve内衣买手集合店两大板块,展示了丝所在桑蚕丝材质的开发、染料色彩的应用、服饰印花的设计、传统文化的传承多方面的研究成果。
青年空间首秀:从静安到剑桥,一个有关中国丝绸的故事
丝所不仅在国际舞台频繁亮相,近期,丝所也作为首个入驻品牌,亮相由静安团区委与静安寺街道联合打造的青年空间“Lab812青年引力场”,呈现《从静安到剑桥——一个有关中国丝绸的故事》主题快闪展。这一选址颇具象征意义——巨鹿路812号地处上海著名的“巨富长”街区,是海派文化与现代潮流交汇之地,与丝所期望的带领中国思潮走向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图为静安青年引力场——丝所快闪展橱窗及展内陈列
展览系统呈现了丝所的三大核心DNA:面料革新、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在面料革新方面,丝所展示了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提升丝绸的耐用性与抗皱性体验、实用性、多场景可能性,例如丝所真丝防晒服系列。在文化艺术层面,展览呈现了品牌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的设计语言,例如灵感源于敦煌藻井壁画的白兔家居服系列,将三兔共耳的纹样提取再造,用于家居服的印花呈现,别具趣味与特色。可持续发展版块则详细介绍了丝所非遗印染工艺的实践成果,例如柿染系列、香云纱系列等。

图为丝所丝路小清风真丝防晒服

图为丝所白兔家居服系列
同时,展览也现场展出了丝所《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第一、二季活动中,设计制作的官方礼赠——《中法建交伴手礼方巾》与《中英双城锦绣丝巾》,生动呈现了展览主题,讲述了丝绸作为一种文化枢纽,在国际文化交流与碰撞中的无限可能与重要意义。

上图左为丝所《中法建交伴手礼方巾》,右为丝所《中英双城锦绣丝巾》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空间,不仅让消费者更加了解丝所的基因,看到中国丝绸国际化,年轻化,科技化的步伐”丝所创始人彭阳表示,“更重要的是我们期待通过这次的快闪,我们可以吸取巨富长街区的养分,让它滋养到丝所的产品设计里。”
从设计创新到文化流动:丝绸的多元探索路径
从时装周的理论探讨到青年街区的沉浸式体验,丝所作为丝绸品牌的先锋代表,正在重新定义“丝绸文化”的内涵,不再满足于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挪用,而是致力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丝绸这种传统的材质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
通过这一系列紧密的文化活动,丝所正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丝绸不仅可以是一件精美的产品,更可以成为一种流动的文化语言,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这条从静安延伸至剑桥、从传统通往创新的丝绸之路,正在丝所的脚下缓缓铺开。(余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