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盟业主王建:从黑土地到首都街头,一位"张亮人"的十年创业奇迹
2014年,来自黑龙江省尚志市开道村的王建在北京的第一家张亮麻辣烫店日营业额就突破了1万元。在当时的黑龙江农村,这是一个几乎不可想象的数字,相当于家乡普通农民一家人整年的收入总和。
十年间,从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到拥有多家餐饮店铺的创业者,王建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也亲历了一个源自东北的餐饮品牌如何帮助普通人实现人生的蜕变。
命运的转折:当犁耕的土地变成煮沸的汤锅
"我在家是种地的。"王建回忆起创业前的生活时,眼神中流露出黑土地人特有的朴实与坚韧。在中国九亿农民中,他原本只是最普通的一员,与土地、种子、阳光、雨水为伴,循着祖辈传下的生活节奏,平静而简单。
2014年初春,一个看似平常的电话,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王建平静的生活。"我的两个好哥们儿打电话跟我说,别种地了,北京麻辣烫卖得特别好。"王建回忆道,声音里带着对命运的感慨,"他俩在北京开张亮麻辣烫,生意出奇地好。"
【张亮麻辣烫加盟业主王建】
带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王建在那个冬天把粮食卖掉,和妻子一起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寒冷的北京街头,他在好友家住了近40天,用农民特有的韧性和耐心,开始了他的北京寻店之旅。
"刚来北京一点头绪都没有,当时多亏了分公司白总的帮助。"王建回忆道,眼神中闪烁着感激。白总不仅帮他分析了北京各区域的市场情况,还拿着地图亲自带他实地考察了多个潜在选址。在白总的指导下,王建在丰台区刘家窑找到了人生的第一片"新田地"——他的第一家张亮麻辣烫店。
"那时手里只有十五六万块钱现金。"王建说起初创时的艰难,眼角泛起细微的皱纹,"我投资了30万,还借了一些钱。"对一个农民家庭而言,30万元几乎是全部积蓄,甚至需要借贷才能凑齐。这笔钱背后,是家人的信任,是乡亲的期待,更是他自己对未来的押注。
奇迹开始:六个月回本的创业传奇
2014年春节前,王建的第一家张亮麻辣烫门店在北京开业了。与千万个北漂一样,他也回到黑龙江老家过年。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带回了令乡亲们瞠目结舌的消息:"特别挣钱,一个月能挣三四万。"
更让人惊叹的是,他的第一家店仅用六个月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创造了令人艳羡的业绩。"一开始真没想到会这么好。"王建说这话时,朴实的脸上泛起一丝不好意思的笑容,"刚开始想着一年半载能把钱收回来就满足了,没想到半年就回本了。" 这样惊人的发展速度,让王建看到了更大的可能性。他的创业之路走得更加坚定,很快开始了第二家、第三家店的筹备。
创业成功的消息如春风般吹回了家乡,王建的许多朋友被这个成功故事所吸引,纷纷来到北京,跟随他的脚步加入张亮麻辣烫的创业大军。 "最多的时候开了10个店,跟朋友合伙、跟亲戚合伙。"王建回忆道,语气中透着一种平实中的自豪,"大家都是老乡,相互帮衬,一起闯北京。"
市场风云:应对激烈竞争的智慧之道
十年间,中国餐饮市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建敏锐地观察到,"14年、15年那几年生意特别好做,北京人多。"彼时,麻辣烫市场尚处于蓝海,张亮麻辣烫凭借标准化经营和统一形象,迅速占领了市场。 近年来市场环境变得愈发复杂,"到23年、24年,很多小品牌也上来了,对我们冲击也比较大。"
在外卖领域,竞争尤为激烈。"我们家商圈一左一右的友商品牌都能做到七八千单、八九千单,压力确实比较大。"王建说起这些数字时,眉头微皱,但眼神中有一种不服输的倔强,"但我们每个月美团能出万单,饿了么能达到两三千单。这成绩,在现在这个市场环境下,真的不容易。" 近两年,外卖业务已占到王建店铺总营收的40%以上,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增长。
在堂食方面,王建特别强调:"要把口碑、卫生环境、服务做上去,回馈新老顾客,提高服务水平。"他坚信,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当下,服务才是最大的差异化优势。"我们的店都是面向社区和写字楼客群的类型,顾客能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他们就会回来。"
24小时坚守:差异化经营的成功实践
作为最早实施24小时营业的加盟商之一,王建在人才管理方面面临着独特挑战。"服务员不太好招,因为麻辣烫这个活儿时间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动用了老乡关系网络,从老家招募了不少员工。 "从老家来的小伙子、姑娘特别能吃苦,也特别忠诚。"王建说,眼神中流露出对家乡人的赞赏,"很多人跟着我五六年了,从学徒做到店长,现在自己也能管一家店了。"这种基于乡情的雇佣关系,不仅解决了用工难题,也为更多家乡人提供了在北京立足的机会。
王建的24小时经营策略,看似冒险,实则是深思熟虑的市场差异化选择。"下半夜有时候能卖好几千,因为当时没有人干24小时。"他解释道,"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永远不会静下来,总有人需要吃饭。深夜的外卖订单特别多,好多都是年轻人、加班的白领。" 这一策略虽然增加了管理难度,但也带来了额外的收益。"夜里十点到凌晨两点,店里反而特别忙。"王建笑着说,"有时候我半夜去店里看看,总是能见到很多顾客,那种感觉真的很好。"
疫情之考:患难与共的情感纽带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如同一场暴风雨,席卷了整个餐饮行业。据中国烹饪协会统计,全国近三成餐饮企业在这场危机中倒闭。王建的事业同样面临严峻挑战。 "疫情最严重那段时间,店铺关了两三个月。"王建回忆道,眉宇间闪过一丝往日的忧虑,"那时候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我从来没想过放弃。"
危机时刻,往往最能检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分公司给了很大帮助,减免了加盟费,让我们缓过那段最难的日子。"王建说这话时,北方人质朴的情感流露无遗,"张亮这个大家庭真的很温暖,不是冷冰冰的只算利益。"
正是这种患难与共的经历,让王建与张亮麻辣烫之间的关系超越了简单的加盟与被加盟,形成了一种近乎家人般的情感连接。"张亮不只是个品牌,它更像是我们共同的家。"王建这样形容他与品牌的关系。"中间因为租约到期或者拆迁之类的原因调整了几家店,目前还在做的有四家。说实话,之前的每家店也都赚钱,只是赚多赚少的区别而已。"
生活蜕变:从土地到都市的飞跃
十年创业路,不仅带给王建财富的积累,更改变了他和家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未来规划。"说实话,车有了,房子也有了。老家有房子,父母住得很舒适。这边又买了两套房子,还有存款。"他的语气中带着感恩,眼神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满足。
同时,财富的积累也让他有能力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女儿今年20岁,正在考大学,如果能考到北京那当然最好;儿子15岁,正在上初中。"谈到孩子,他的眼神变得格外柔和,"现在孩子们不用像我们那时候那么辛苦,能专心读书,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妻子回到老家陪伴孩子们学业,王建则留在北京打理生意,夫妻两地分居,为的是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成长环境。"挣那么多钱,孩子要是没教育好,就白忙了。"这种淳朴的家庭价值观,体现了他对家庭责任的重视。
从黑土地到北京街头,王建的人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骨子里的那份本色——勤劳、朴实、重情重义,却始终未变。"无论多成功,都不能忘了自己是谁,从哪里来。"
与品牌共成长:见证张亮麻辣烫的十年
作为早期加盟商,王建见证了张亮麻辣烫品牌的不断进化。"14年来到北京那年,那时候公司好像是3.0装修,过几年又是4.0,现在5.0了,马上就要6.0了。"说这话时,他的眼神中透着对品牌的认同和自豪。
在他看来,品牌的每一次更新都带来明显提升:"包括咱们内部装修,包括餐具,包括碗、展柜、消毒柜,从14年到现在变化太多了。"这种不断进化的品牌理念,让王建对张亮麻辣烫的未来充满信心。 "张亮这些年变化特别大,从汤底到配料,从装修到服务,一直在进步。"王建感慨道,"跟着这样一个不断创新的品牌,我们也在成长。"
他特别赞赏总部的培训体系和供应链体系:"每次有新产品、新技术,总部都会安排培训,让我们学习最新的东西。"这种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强力支撑,让王建这样没有餐饮背景的创业者能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跟上行业发展步伐。
经验与感悟:给新加盟商的肺腑之言
回望十年创业路,王建对张亮麻辣烫充满感激之情:"感谢张亮这个品牌,把我们从农村带入现在的小康水平,甚至超过小康水平。没有张亮,我们没有现在的财富,没有现在的生活。"
对于新加盟商,这位历经风雨的创业者有三点真诚建议:
首先,"相信张亮这个平台,然后去用心去做。既然选择加入张亮品牌这个大家庭,相信他就没错的。"王建强调信任的重要性,这是成功的基础。
其次,"有什么不太懂的,分公司会积极去帮助的,一起去把自己的小店做得更好。"他非常肯定品牌的支持体系,新加盟商绝对不会被孤立和忽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看好了再走一步,最起码做得稳当,才能挣到钱。"这句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他十年创业积累的智慧精华——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不急功近利。
从东北黑土地上的农民,到北京城中的餐饮企业家,王建的创业故事背后,是他对品牌的坚定信任,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执着追求。
你会发现,每一碗热气腾腾的麻辣烫,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期盼,以及一个品牌与创业者共同成长的温暖故事。那一碗碗的麻辣烫里面,不仅有食物的香气,更有人情的温度、奋斗的力量和生活的美好。
麻辣烫,选张亮——用一碗热汤煮出十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