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不少人常被“湿气”缠上:早上醒来浑身发沉,像裹了层抹布;大便黏滞马桶,冲好几遍都难净;舌头边缘满是齿痕,脸上也总泛油光……这时,多数人第一反应便是“利水祛湿”——要么煮上红豆薏米水,要么用泽泻、茯苓这类利水食材,总觉得把湿气“排出去”就万事无忧了。

可不少人越排越湿,湿气没见减退,人反倒更没力气,吃点东西就腹胀,手脚还总冰凉。其实问题出在“没找对根”——祛湿的关键从不是“硬排”,而是得先补“气”!中医认为“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湿停”。就像一条河得有水流推动,水才不会堵在原地发臭。我们的身体里的“气”充足了,才能带着湿气动起来、排出去。要是本身脾胃就虚、气不足,还一个劲“利水”,相当于连身体的“动力”也一并排走,只会越祛湿越虚,陷入“虚→生湿→祛湿→更虚”的恶性循环。

针对现代人“越祛湿越虚”的困境,专注于药食同源的广东上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养为贵推出了祛湿利器——温阳阳。它遵循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逻辑,由中医泰斗容锦泰独家授权配方:君药为五指毛桃;臣药含橘皮、茯苓、小茴香、肉桂、香薷;佐药为干姜;使药大枣。这套组合不追求“猛排湿邪”,而是从调理脾胃、补足阳气入手,让身体自己拥有运化湿气的能力。

要想温和祛湿,得先把脾胃的“底子”打好。温阳阳里的“健脾打底的核心药材”,就是五指毛桃、大枣,这两味食材像是给祛湿搭好了“基础框架”,让后续排湿更利索。

五指毛桃作为君药,是温阳阳整个方子的“核心动力”。平时总觉得累、吃点东西就涨、四肢沉重的人,大多是脾胃没力气运化湿邪,正需要五指毛桃来唤醒脾胃活力,一边补脾气,一边把体内湿邪“推”着走,从根源上减少湿邪堆积。

大枣更像是“温和的调解员”,既能帮五指毛桃增强健脾效果,改善没胃口、容易累的情况,还能缓和其他几味食材的热性,避免上火让整个配方更温和。

湿邪总爱跟着“寒气”走,很多人湿气重时还会手脚冰凉、吃点凉的就拉肚子、肚子发沉,这就是“寒湿困身”,温阳阳配方中的小茴香、干姜、肉桂就像“暖源”一样把寒气赶跑。

小茴香专门暖护脾胃,针对吃凉食后腹胀、腹泻,帮脾胃找回“抗寒力”;肉桂像身体里的小太阳,能驱散深层寒气,改善怕冷、阳气提不上来的情况,不让湿邪压着阳气;干姜则是“暖源的助推器”,既能加强温阳效果,还能防止湿邪趁虚再找上门,让脾胃一直“暖烘烘”的。

脾胃健了、阳气足了,还得把已经堆积的湿邪“顺出去”,温阳阳配方中有三味食材就是承担这样的责任——橘皮、茯苓、香薷。它们像是个协作小组,分工把湿邪温和排走。橘皮像根“通气管”,能理顺脾胃里淤堵的气。茯苓像“温和的清道夫”能把脾胃里的浊湿通过小便排走,还不损伤脾胃正气,比单独利水更安全;针对夏天吹空调、喝冷饮带来的“外感湿邪”,香薷可以帮着疏通气机,让湿邪随着汗液散掉,浑身都轻快起来。

这一搭配,温阳阳的配方就形成了“健脾为基、温阳为驱、化湿为排”的逻辑,先靠五指毛桃、大枣补脾胃,再用陈皮、茯苓理气化湿,搭配肉桂、干姜温阳散寒,既解决了“脾虚没动力”的根源,又避免了“硬排湿邪伤正气”的问题。

更贴心的是,温阳阳完全适配现代碎片养生场景,不用像熬药膳那样守着养生壶/砂锅看火候,也不用提前泡发食材,免煮免泡、开盖即饮。不管上班路上、办公间隙,还是居家休息,随时随地都能喝上一口,让祛湿健脾变成日常里的“小轻松”,不用可以折腾,就能悄悄跟湿邪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