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女童总爱凑近皱眉看人,检查竟非近视,而是得了“老年病”——福州爱尔眼科
近期,福州爱尔眼科医院成功为一名3岁女童,施行先天性白内障创新术式——人工晶状体后囊膜夹持术,守护孩子清亮明眸。
女童习惯凑近视物
检查得了“老年病”
2025年春节期间,家住连江的张女士发现3岁的小女儿小月(化名)看东西时习惯凑近:看电视总要紧贴屏幕,家里来客人也总是要凑到跟前皱眉辨认。“家里老人平常为了哄她吃饭、睡觉,经常给她看手机。”张女士说,起初她误以为孩子是长期看手机导致近视,并未特别在意。可随着时间推移,小月视物异常的情况愈发明显,她才意识到问题不简单,赶紧带孩子前往当地医院检查。
然而,检查结果却让张女士措手不及——医生诊断小月患上了“先天性白内障”。“白内障不是只有老人才会得的病吗?我和孩子爸爸的眼睛都好好的,大女儿的视力也很正常,怎么小月会得这个病?”巨大的困惑和难以置信涌上心头,张女士甚至怀疑是医院诊断失误。为了确认孩子的病情,她又带着小月辗转福州两家三甲医院再次检查,最终,多家医院给出了一致的诊断结果,同时均建议通过手术治疗以提高视力。
传统手术并发症高
创新术式护明眸
经过数十年发展,现代白内障手术达到风险极小、并发症极低的近乎理想状态,但这不包括儿童白内障手术。儿童白内障术后几乎不可避免会发生后发性白内障,需再次甚至多次手术的几率很高。传统标准术式,除了和成年人手术一样的摘除白内障、植入人工晶体外,还要做前段玻璃体切除,以最大限度降低后发性白内障可能。尽管如此,儿童白内障术后各种致盲性并发症仍居高不下,让不少医生对这类手术望而却步。
福州爱尔眼科医院院长高朋芬博士应用人工晶体后囊膜加持技术,无需前段玻璃体切除,使儿童白内障术后并发症大大降低,广受同行认可。
高朋芬院长为小月检查
近期,张女士在医生的推荐下来到福州爱尔眼科医院寻求治疗。高朋芬院长检查发现,小月双眼视力差,仅可追光,晶状体中央散在灰白色混浊,明确诊断为“先天性白内障”。在沟通治疗方案时,高朋院长解释:“治疗的第一步必须是通过手术摘除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体,后续根据恢复情况,再进行相应的视觉训练、戴镜治疗等,以期逐步提高视力。”
完善各项术前检查,高朋芬院长带领团队顺利为小月实施了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术、人工晶状体后囊膜夹持植入术。术后2个月过去了,小月恢复良好,视轴区透明无增殖。
针对儿童个体化改良
长期预后佳
高朋芬院长介绍,小儿眼球结构和功能处于发育阶段,眼球壁软、血眼屏障尚未发育成熟,先天性白内障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发,因此先天性白内障不是成年白内障的缩小版,有其独特的手术原则。
此次为小月施行的创新术式——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状体后囊膜夹持术(简称“人工晶状体后囊膜夹持术”),不仅能大大降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避免二次手术;还能稳定人工晶状体(IOL)位置,避免视觉偏差;此外,手术操作局限在眼前节,不做前段玻璃体切除,玻璃体前界膜完整,不扰动前段玻璃体,减少损伤,降低炎症反应,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提供了更优选择。
如何早期发现先天性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是指由于先天遗传及引起发育障碍的各种原因,如风疹病毒感染等,导致晶状体发育受到影响,在出生时或出生后1年内发生的晶状体混浊。它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眼病,是造成儿童失明和弱视的重要原因。
先天性白内障的儿童发病早,患儿不会诉说,但家长细心观察还是可以早期发现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宝宝有斜视、怕光、眯眼视物、歪头视物的表现;瞳孔区变白或灰暗无光泽;手拿色彩鲜艳的玩具在孩子面前晃动时,孩子的双眼没有跟随活动或双眼转动不协调的表现时,应及早到专业的眼科就诊。
如果有以下这些情况,应当在宝宝出生后1月内,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并依据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
1.宝宝的父母、哥哥、姐姐患有先天性白内障。
2.母亲在怀孕早期有感冒史或明确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史。
3.母亲在孕期内患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不足,营养不良。
高朋芬院长提醒:婴幼儿出生后早期有一个视觉发育关键期,关键期内要有正常的光线和物体图像刺激视网膜和大脑,才能保证视觉发育。如果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因为白内障或其它原因导致光线不能正常进入眼内,会严重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以至于以后哪怕做完白内障,视力仍旧得不到提高。因此,先天性白内障要根据医生建议,尽早处理,避免引起不可逆的视力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