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津:凭中医智慧就地取材 普通草药成治病良药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的一生中风风雨雨在所难免,平安健康是每个人的夙愿。作为于氏中医第十二代传人的于晓津,在她从医多年的时光里不仅为众多患者带去了健康的福音,也在不断用自己的爱心回馈社会、悬壶济世。在近期的某挡养生科普栏目中,于晓津就分享了她的一些特殊经历,并通过分享这些经历教授了大家一些常见中草药的精妙用法,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于晓津讲述,在她年轻的时候,老家大洋河曾经发过一场大洪水。汹猛的洪水冲毁了农田淹没了房屋,不仅让人们的财产受到了重大损失,也让很多人变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但万幸的是,因为救援及时,并没有人因为这场洪水而失去生命,但是洪灾过后,有许多疾病暗暗滋生,为人们的健康带去了威胁。比如随着许多被洪水淹死的家禽家畜尸体的腐烂,很多病毒细菌也随着水源的流动不断侵蚀着饮用水。于晓津回忆,以当时的条件重建家园不是难题,最大的难题是饮水,因为洪水把水源都污染了,根本无法饮用。尽管人们已经根据经验将沉淀过滤后的水烧开后饮用,但是一种名为“热痢”的疾病,还是在人群中蔓延开来。于晓津介绍,所谓“热痢”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性痢疾。那个时候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外加洪水把能用的药品几乎摧毁殆尽,所以为了控制病情扩散,于老师和她家中长辈就带着人匆匆上山,采集草药。究竟是什么草药能够治疗这个“热痢”呢,于老师说这个草药就是人们俗称的“蚂蚁菜”,学名“马齿苋”。
于晓津介绍,尽管马齿苋被很多人视为常见的“野菜”,但其实作为中药的马齿苋,不仅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还能消炎止泻。而洪水后蔓延的流行性痢疾,就是被这小小的马齿苋治好的。在这里,于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一个有关马齿苋的用法,当人们得了普通肠炎或是有拉肚子、腹痛症状的时候,都可以试一试这个妙方。
具体方法和用量如下。如果是干的马齿苋,每次取用30克,三碗水煮成一碗水;如果是新鲜的马齿苋用量就要翻倍,每次需要60克。如果拉肚子同时伴有发热,还可以在里面加黄连10克,这样就既能解决腹泻,又能快速解决发热的问题。还有一点于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就是要控制饮食,不能吃辛辣油腻的食物,最好吃煮鸡蛋,喝小米粥。鸡蛋能补充营养,小米粥呢能滋养脾胃,尤其熬完以后上面的那层米皮儿,那是小米的精华部分最为养人,会让病人恢复得更好更快。
除却经历过洪水,于晓津还曾经带着腰伤参与过汶川地震后的公益救援工作。她回忆,当时灾区的情况十分惨烈,另她至今想起来依然揪心。也正是受到当时惨烈景象的冲击,让于晓津和她所在的救援队队友们更加夜以继日的救治伤患,还有人因为几天不眠不休的营救受困者,在过度劳累与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换上应激性高血压,而这种病在当时的情况下有极度的危险性。但是大灾面前,条件简陋,很多医疗手段都用不了,很多情况下医生也是无能为力。也是在这样条件艰苦的环境中,于晓津凭借她多年的行医经验,决定就地取材,她在当地发现了东倒西歪的玉米地和路边的白菊花,而正是这两样东西缓解了救援人员的病情,也预防了再有其他人因为类似症状而病倒。
白菊花,也叫“延年益寿花”,它有很好的降血压作用,还对感冒,发热,头疼有非常好的效果。玉米身上的玉米须有利尿作用,不仅能辅助降压,还能缓解水肿、小便不利,对轻度肾炎都有帮助。像当时的救援队伍,很多人由于奔波走路,小腿都出现了肿胀,他们都在咬牙坚持,时间一长也会对心肾功能造成影响。把白菊花和玉米须一起煮水,就地取材,既能临时降压,还能缓解腿部肿胀,保护心肾功能,这对所有的救援人员,以及受伤百姓,都有好处。在后来救援的日子里,于老师建议让每个安置点都用白菊花和玉米须煮水,年龄超过40岁的人,不管男女,每天都必须喝上两杯,防止应激性高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
于老师感慨,中医讲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这样才能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能发挥出最大的救治效果。这次的救援经历也让她更加坚信,中医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用心去发现,处处都有良药。而当时用的方子,也适用于我们百姓的日常保健,尤其是对于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隐患的人,都可以记一下这个养生小妙方:干白菊花10朵,干玉米须15克,加800毫升水煮15分钟即可。平时可以当水喝,简单方便,对于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都有很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