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欢

  在中国广袤的医疗版图上,无数医者以白衣为甲,用精湛医术与高尚医德守护着人民健康。在海南,黄芦英老师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杏林大家,他以六十余载的坚守与奉献,在中医领域书写着传奇篇章。然而,这位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的医者,如今却面临着住房难题,他的故事,不仅关乎医者仁心,更牵动着社会对公平与关怀的思考。

  杏林传奇:六十余载守护健康

  黄芦英老师出生于中草药世家,自幼深受家庭熏陶,祖父的口授亲传在他心中种下了成为良医的种子。1970年,他响应号召下乡参加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这段经历成为他医学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兵团,他拜黎、苗族为师,系统进修中医、西医及内外科全科知识,为日后的医学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黄芦英老师的医学生涯不断攀升新高峰。1982年考取高级技术职称后,他先后在农垦总医院和六师三团医院工作,并前往中科院深造五年。1994年从明光中医学院毕业后,他更是凭借扎实的学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医领域崭露头角。2020年,为推进中医药复兴,他加入“中国民间组织‘中国中复汇开发协会’”成为会员;2021年,因在传统中医学课题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聘为中医研究中心中华名医首席专家。

  黄芦英老师的医术堪称精湛,尤其在调理疑难杂症方面颇有建树。他专治中风脑梗、偏瘫、半身不遂、糖尿病并发症、腿脚糜烂、癫痫病、哮喘、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久治不愈的病症。在临床实践中,他坚持“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诊治过程,真正做到了“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他善用凤阳传方中草药,结合整体自然疗法,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运用阴阳、五行等学说,通过内服药物、外用药物、手法及拔罐疗法相互作用,达到催发药效、通气血、舒经络、排寒毒清凝堵等效果。

  他的组方参考“中药学”“方剂学”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功效主治,以及治疗“八法”进行加减,严格按照“四诊、八纲”“六经、辨证施治”为纲领进行诊断治疗,做到“用药如用兵,用兵如点将”。例如,对于中风偏瘫脑梗半身不遂患者,他认为多数是气血两虚、痰湿凝堵,需先清痰湿以降低风险;对于肝癌患者,因肝脏不能排毒,他采用从肛门灌肠用药达到排毒的方法。在临床案例中,一位八十多岁的糖尿病患者并发足部溃烂,在医院治疗20多年切掉两个脚趾仍效果不佳,经黄芦英老师调理后,当场见效,2—3天效果显著,15天左右溃烂部位结痂,现已可以下地活动,生活完全自理;广东汕头市陈店镇陈振成的老母亲患肺气肿、血压高、中风、脑梗塞多种疾病,各大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经黄芦英老师调理三个月后身体明显好转,如今95岁高龄依旧健康。

  黄芦英老师不仅医术精湛,医德更是高尚。他深知患者疾苦,大部分病人治疗都是免费的,无怨无悔地奉献了60多载,一辈子做了两辈子的工作。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赢得了患者的广泛赞誉和尊敬,满墙的锦旗便是患者对他认可的最好见证。

  住房困境:医者无奈的诉求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的医者,如今却面临着住房难题。2024年5月14日,黄芦英老师在海南省屯昌县国营黄岭农场23队45号的自建房被拆毁,槟榔园被农场强制收缴,仅换得一间40平方米工棚的安置和20万元的槟榔园补偿。而与他相同条件的许多老工友以户为单元获得了面积不等的安置房(按人头每人28平方米)。

  黄芦英老师一家三代8口人,户籍均在黄岭农场23队。他于1970年响应号召来到海南农垦,在黄岭农场23队参加工作并落户,此后一直扎根于此。2015年1月21日,迈湾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和23队干部到他家量房,《建设征地房屋及附属建筑物调查表》显示,他的自建房为砖混结构,面积48平方米,于2012年建成入住。当时并无规定要求农场职工、居民在生产队建房自住需报建,《海南省垦区建房管理办法》出台后才有了相关要求,因此他的自建房未报建并非自身过错。

  此外,黄芦英老师夫妻俩均已退休,但两个儿子仍以黄岭农场23队居民身份与相关单位补签了《内部土地承包合同书》,承包土地位置均在黄岭农场,承包期限长达数十年。这表明他在黄岭农场23队不仅有住房,还有生产资料,原籍已无其他住所,回不去了。

  如今,黄芦英老师唯一的住房已被拆除,被临时安置在建设迈湾水库工程搭建的临时工棚居住,而且工棚即将被拆除。届时,他和家人将无家可归,流离失所。作为一位为中医药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医者,他在晚年却遭遇如此困境,实在令人痛心。

  呼吁关注:守护医者的温暖港湾

  黄芦英老师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医者的伟大与无奈。他用自己的医术和医德,为无数患者驱散病痛,带来生的希望;然而,在面对住房问题时,他却显得如此无助。住房,对于每个人来说,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心灵的归宿。对于一位为医疗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医者来说,一个安稳的住所更是他应得的尊重和保障。

  我们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关注到黄芦英老师的困境,依据相关政策法规,为他解决水利工程项目移民安置房问题。这不仅是对一位医者的关怀,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黄芦英老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他在晚年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黄芦英老师的一生,是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患者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用行动诠释了医者的担当和使命,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敬仰。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位杏林传奇人物解决住房难题,让他在温暖的港湾中安享晚年,继续见证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相信在社会的关爱和支持下,黄芦英老师的故事将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而他的医者精神也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医疗事业,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