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搭载远程醇氢电动技术的全球首艘醇氢电动集散两用船“远醇001”,在杭州钱航船舶修造厂正式吉水。这是醇氢电动在航运应用上的重大突破,也是醇氢电动技术从陆地走向水域的里程碑事件,充分彰显了“车-船-港-能”一体化协同示范效应,对于进一步推动醇氢液态能源规模化应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取名‘远醇’,即寓意将来自遥远的风能、太阳能转化为液态甲醇。远醇001号搭载远程自主研发的醇氢电动系统,实现了甲醇液态能源与锂电储能的高效协同,为我国绿色交通绿色航运转型开辟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意义深远。”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CEO范现军表示。

       醇氢电动液态新能源:航运行业智能绿色转型新路径

  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的“2050年碳中和”目标,倒逼各国加速船舶能源转型。绿色甲醇凭借其可再生性和低改造成本,被Longspur Research评为“船用绿色燃料最佳选择之一”。

  当前,我国内河航运的新能源转型正加速推进,交通运输部、交通部海事局、中国船级社陆续发布新能源相关标准和检验规则,并出台鼓励引导政策,推动内河船舶绿色智能转型升级换代。数据显示,我国内河航行船舶总量14.59万艘,其中新能源内河船舶超1000艘,新旧汰换空间巨大。

  本次吉水的“远醇001”搭载远程自主研发的醇氢电动系统,通过直流组网与多工况智能能量管理技术,形成了“甲醇-电-智能控制”的创新路径,可依据运行特点灵活切换实现四种工况。从绿醇能源到船舶应用,“远醇001”实现了全生命周期零排放。对比同类型柴油船舶,醇氢电动船舶的单公里能耗为5.3 L,能耗下降42%以上 ;醇氢电动船舶的续航里程近1500公里,远高于主流3000kWh级纯电动船舶。

  通过延长电池寿命和降低能耗,“远醇001”优化全生命周期成本,真正证明了内河船舶不仅可以更清洁、更安静,而且能够更经济地运营,为整个船舶行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示范方案。

       破解能源困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醇氢产业发展

  发展新能源是大势所趋,我国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大力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但目前主流的新能源,如电、氢,最大的痛点是不如液态能源便捷高效。甲醇作为液态的电和液体的氢,是风光电的最佳载体,作为液态新能源,其环保性、经济性、安全性,特别是可持续性,是最有利于国家能源自主的能源形式。

  我国能源禀赋“多煤、缺油、少气”,甲醇既是煤基清洁燃料,又可以由风光电制氢耦合煤化工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实现大规模制备,实现煤的零碳高效利用,是风光电的最佳载体,是最理想的液态化的氢基燃料。

  液态的零碳甲醇可以利用现有油气管网实现低成本大规模长距离运输,可最大化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现有的12万座加油站终端也可以直接改造使用,改造成本仅5-10万元/座,无需投巨资重新建设电厂、电网、补能系统。目前,全国已经建设甲醇加注站900余个,预计到2027年底全国将建成4000座,实现加甲醇像加油一样便捷。

  从中央到地方,我国近年来出台了60多个文件大力支持醇氢电动产业生态发展。如2019年,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开展甲醇汽车应用的指导意见,加快M100甲醇汽车的应用;202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甲醇燃料加注被明确纳入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此同时,欧洲也把甲醇燃料作为电制清洁燃料在大力推广使用。

       20年探索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液态新能源中国路径

  醇氢电动是符合我国能源禀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路线。2023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吉利完成了全球首创零碳甲醇点燃亚运主火炬的创举。在哈尔滨2025年第9届亚冬会上,吉利投放了醇氢电动服务用车,这也是醇氢电动汽车首次大规模服务国际性体育赛事。

  依托吉利 20 余年深耕甲醇领域的技术积淀,远程商用车创新研发出“醇氢电动”特色技术路线。该路线在电动化基础上,把甲醇燃料和甲醇发动机作为能量的储存和转化的单元,充分发挥了甲醇液体能源能量密度高、补能便捷、安全可靠等优势。并解决了传统纯电动和氢燃料技术路线的续航不足、补能不便、重量大、低温衰减、成本高昂等主要痛点,是新能源汽车的理想构型,是电动化的升级。

  目前投入运营的醇氢电动汽车超 5 万辆,累计行驶里程突破 230 亿公里,核心技术专利达 400 余件,其环保性、经济性、全场景适应性等方面也获得了市场和用户的广泛认可,产品和技术已实现全球领先。醇氢电动技术也拓展应用到汽车以外的更多场景,如在工程机械、发电机组等领域。

  远程商用车将继续以推广醇氢电动产品为核心,围绕甲醇制备、甲醇加注、醇氢动力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加速构建醇氢应用生态,为行业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液态新能源中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