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动化:迈向人本、可持续与韧性的制造新纪元——IBM咨询×凯傲集团共话AI时代制造业跃升路径
作为全球制造大国,中国的制造业对 GDP 贡献约 25%,其中,汽车产业不仅凭借接近 GDP 10% 的占比占据支柱地位,更以其绵长的产业链,深度地渗透和拉动上下游行业的发展。当前,中国制造业、汽车产业如何跨越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增长,已成为全行业关切的核心议题。
为回应这一关乎未来的关键命题,2025 IBM 中国企业级 AI 巅峰论坛特设圆桌访谈环节,旨在探寻跃升路径。两家拥有百年制造业基因和业务的企业,凯傲集团——工业车辆及供应链解决方案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与深耕中国 40余年的 IBM,就此展开了深度对话。
转型并非坦途。一项最新 IBM 研究显示,尽管高达 85% 的亚太企业声称已为 AI 应用做好准备,但经客观评估,实际就绪者仅占一成。在全面应用 AI 仍面临基础性挑战的大背景下,凯傲集团亚太区信息技术及数字化业务副总裁张犇、与 IBM 咨询大中华区副总裁杨继刚、IBM 咨询中国区汽车行业总经理唐俊,聚焦现实,深入探讨了如何有效弥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突破转型深水区障碍,从而助力企业加速从以自动化为核心的“工业 4.0”,向以人本化、可持续性为目标的“工业 5.0”跃迁。
从‘自动化’到‘协同化’:制造业全价值链转型在路上
现实中,很多企业尚未完全实现工业 4.0,那为什么谈 5.0 呢?“并非 4.0 不行,而是我们发现,强调自动化、无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人觉得被替代,价值边缘化,引发了一些心理恐慌,同时,资源消耗带来的污染等问题需要朝向资源再生、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转变,此外,集中化、强化的管理引发了供应链僵化等系列问题。5.0 更像是一次升级,强调人机协作、借助 AI 与数字化技术实现分布式运营、赋予供应链弹性和柔性,这些提升是真正应对未来制造的关键”,杨继刚表示。
结合汽车行业情况,唐俊说:“车企不仅要聚焦科技、降本,也需要在从组织、文化及协同机制上推动企业的整体变革。尤其在‘生产-供应链’环节,构建柔性供应链已成为实现降本增效与产业创新的关键。正如 IBM 与长城汽车的合作,以集成化供应链规划和决策流为核心,助力车企构建更韧性、人机协同的未来竞争力。”也就是说,对制造业企业及其各部门来讲,要真正释放 AI 的价值,必须在“研产供销服”的全价值链上打通数据、夯实数字化根基。工业 4.0 与工业 5.0 是以递进与并行的方式推动企业转型:企业既要打牢技术和信息化基础,也要以更长远的价值视角重塑增长模式与创新路径。
凯傲集团的实践恰好印证了这一趋势。作为秉承多品牌、多地区协同战略的全球领导者,凯傲始终深耕物料搬运这一专业领域,旗下拥有林德(Linde)、STILL、OM、德马泰克(Dematic)等品牌,产品覆盖叉车、仓储技术设备在内的工业车辆以及集成自动化解决方案及相关服务,业务遍布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庞大的品牌矩阵与跨地域业务,使凯傲在转型中必须直面全价值链的复杂性。
在国内,凯傲除了有多家传统生产基地外,也积极布局新能源。五年前,凯傲在济南建设新工厂,年产四万辆,专注电动叉车,也与股东潍柴动力探索氢能源工业化叉车,全面拥抱新能源。
同时,面对进行中的 AMR(自主移动机器人)、AGV(自动导引车)、无人叉车、全面自动化分拣、极大提升仓储效率的高速穿梭车等技术对行业形态的革新,以及来自竞争对手市场拓展所形成的冲击,凯傲也在摸索适合自身的数字化与 AI 转型路径,以进一步巩固市场领先地位,实现“做物料搬运行业的 NO.1”的愿景。张犇分享说:“产品形态上,我们有软件定义汽车的思考,叉车不一定要拘泥于传统人工叉车的形态,但一样有行走、搬运、提升能力; 我们还有德马泰克专门做大型仓储自动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在凯傲的战略中,未来的方向就是全面拥抱自动化、智能化”。
AI 与制造“共同进化”,驱动企业全价值链重构
张犇指出,目前多数制造企业在推动 AI 应用时普遍遇到一些现实困境。以智能体为例:首先是在时间层面——构建一个准确率高、延迟率低的完整智能体需要多久?这是当前的一大挑战,但他相信随着技术发展,这一问题终将解决;其次则是在平衡点层面:企业应当等待“超级智能体”成熟后再布局,还是伴随技术演进同步成长?他更倾向于后者,即企业与智能体“共同进化”。他强调,企业的数字化成熟度与数据质量是实现这一路径的关键——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切实推动智能体在具体场景中落地,逐步实现准确性及运营效率的提升。
“企业的‘研产供销服’很多信息是孤立的,并没有打通,这也是个根本的问题”,杨继刚认为更多的工作、数据及模型的管理与合规需要放在一个平台上管理管控,“IBM 的咨询能力和行业能力让我们可以‘做蓝图’,配合 IBM watsonx AI 技术及产品组合‘盖房子’,提升生成式 AI 对核心工作流的影响,从而提高效率”。他强调:“我们拥抱 AI,但是要允许不完美的结果。这是一个长期的投资方向,不能一蹴而就,要有一系列变革管理跟上,包括文化方面的,但拥抱AI是毋庸置疑的正确方向”。
在这一方向上,凯傲兼具数字化的务实落地与 AI 的前瞻布局。基于这一认知,凯傲中国提出了“2025 数字化战略”,其目标不仅在于成为企业内部物流数字解决方案的领导者,更致力于为整个行业提供可参考的数字化转型范式。凯傲正通过合作形成数字孪生能力,以数字化模拟现实生产及仓储运营,从而有效缩短项目周期。同时,公司也在探索借助数字员工、AI 技术赋能内部流程,推动服务标准化与效率提升。此外,凯傲高度重视盘活过去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中积累的数据资产宝藏,将数据变现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这些举措都在增强预警能力,尤其在当前全球供应链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对提升供应链的抗压韧性和抗冲击性提供了坚实保障。
当前,AI 智能体成为业界焦点。对此张犇指出,未来通用的 AI 智能体将主要赋能企业内部的支撑体系,如 IT、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部门;而垂直智能体则会更深地融入供应链、市场端乃至生态与合作网络中,实现跨环节协同。这种布局将呈现矩阵式结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多层次应用场景。
凯傲中国也正以数字化驱动营收与利润增长,通过更智能的方式提升客户体验与品牌黏性,逐步构建可持续的数字生态。公司借助“AI+ 数字化业务”实践,全面覆盖从电动、燃料电池到传统动力的叉车,从优化物料和信息流的自动化仓储系统,再到全生命周期服务,几乎把工业车辆和仓储环节的每一个细节都纳入了数字化探索。智联车队管理、ADAS 驾驶辅助与远程控制技术,“共享叉车”等创新模式,则为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更灵活的解法。
全球化的中国样本,凯傲如何看跨国运营的‘黄金平衡点’?
更具启发意义的是,作为全球化的企业, 凯傲在组织模式上展现出了一种中国引领力,用张犇的话讲就是:“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也为世界”。凯傲是“集团—中国—亚太”三级联动架构。在中国部署有五大生产基地,中国不仅是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亚太数字化体系的策源地。凯傲亚太的信息化是在中国率先开始打造的,建立信息化模板,从 ERP、制造执行系统到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流程管理,都是中国团队先行设计与验证,再推广至其他亚太区国家。在 AI 实施方面,集团同样看中中国在这一方面的领先性,未来如果在中国产生了最佳实践也会被复制,来支持整个企业及早地拥抱 AI 所带来的红利。
作为在中国成功发展的跨国企业,凯傲既是亚太“信息化先锋”,又因与潍柴动力结成战略控股关系,成为“从中国到世界、从世界到中国”双向实践的典范,为中国制造与汽车企业的国际化探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
在张犇看来,中国企业要真正走出去,需要跨越几道关键关口。国内市场孕育了企业的敏捷性与适应力,但在国际舞台上,必须遵循当地的标准与习惯。国内竞争多集中在价格,全球竞争的焦点则在供应链韧性、产品迭代速度和质量稳定性。同时,数字化架构必须具备跨境合规能力,以有效防范风险,而本地协同更为关键,企业出海不能停留在“出口”,而要真正扎根当地,建设合作伙伴生态。
林德中国便是这一逻辑的注脚。作为凯傲旗下的重要品牌,它并非简单将全球产品“落地”中国,而是坚持在中国研发、为本地客户量身定制,并尽量实现零部件与供应链的国产化。在市场拓展上,林德中国也积极采用本地化方式,从微信、小红书到直播带货,以更贴近用户的方式实现价值沟通。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供应链优势不仅反哺本土业务,也通过“中国制造”反哺集团全球市场,成为整体战略的重要支点。
跨国团队管理同样是中国企业出海必须面对的考验。张犇的经验是,文化差异是需要被理解和善用的资源。不同市场的人才优势差异,需要领导者灵活调整节奏,既保持执行力,也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团队理解与共创。因此,从团队到文化,从合规到生态,唯有用“在中国、为中国”的逻辑,去践行“在海外、为海外”,才能在全球市场中赢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从实践到共识,数字化是智能化的起点
通过全价值链的信息化建设与在中国率先打造的区域样本,凯傲展现了如何在复杂业务体系中打牢数据与流程基础,为智能化升级创造条件,而这一路径也与 IBM 咨询长期坚持的判断高度契合。
作为深耕中国的咨询伙伴,IBM 已经形成成熟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始终坚持“全局规划 + 场景拆解”的方法论,并以“陪伴式”的定制化服务,帮助制造与汽车企业从战略到落地、再到运营的全链路中逐步释放 AI 价值。在汽车产业竞争从单一产品转向生态协同、从车辆制造转向“终端”体验的当下,IBM 正协助企业在研产供销服的各个环节推进创新,构建可持续进化的端到端能力,让 AI 不止停留在概念,而成为驱动行业跃迁、释放业务价值的现实动能。
凯傲集团亚太区信息技术及数字化业务副总裁张犇表示:“在技术革新与自动化浪潮中,凯傲正处于数字化与 AI 转型的十字路口,以转型巩固在欧美市场的领先地位。我们深知,这不仅关乎技术的选择,更关乎标准化服务、效率提升与组织变革的系统性推进。IBM 在 AI 领域的方法论与长期投入值得信赖,而凯傲深谙应用场景与客户需求。通过此次交流,希望进一步探索如何让数字化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与竞争力,并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经验。”
IBM 咨询大中华区副总裁杨继刚表示:“工业 5.0 不是对 4.0 的替代,而是一次范式演进。‘数’与‘智’必须拆开理解:数字化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企业要持续迭代信息系统与流程;智能化则是在此基础上借助 AI 将数据转化为价值。凯傲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启示,而 IBM 咨询则以贯穿数据与智能化的服务体系,帮助制造企业在‘研产供销服’的全价值链上实现升级与突破。”
IBM 咨询中国区汽车行业总经理唐俊表示:“汽车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走向‘价值创造’,这正是通过 AI 赋能与系统化工程方法,在既有产业积累上实现升级与重构的黄金时机。凯傲的实践表明,柔性供应链与智能化应用正在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IBM 咨询将继续发挥在‘全局规划 + 场景拆解’方法论上的优势,帮助车企在 AI 驱动的新周期中纾困解难、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