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流》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该作品原型为2024年发生在吉林省临江市的特大洪水。小说以白林县城抗击洪水为主线,通过基层工作者潘志刚等人的故事,展现了灾难中的人性光辉与社会百态。作品以真实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群普通人在洪水面前的挣扎与担当,读来令人动容。

小说的故事从潘志刚的日常开始,他在菜市场采购时偶遇老友林森,闲聊中透露出生活的琐碎与疲惫。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平静,他接到街道办的紧急任务,迅速投入防汛工作。正文中,潘志刚从排查排水系统到下井清理堵塞物,展现了一个基层干部的责任与韧性。他与路人因污水溅裙争执的场景,既幽默又真实,凸显了他在高压下的复杂情绪,也为人物增添了立体感。随后,抢购风波的出现将情节推向小高潮,于贵财散布洪水谣言,导致超市物资被一扫而空,这一细节不仅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与恐慌,也反衬出潘志刚等人的冷静与奉献。

随着洪水威胁加剧,矛盾转向更严峻的泥石流危机。林森与公安局长夏玉石冒雨赶往现场,车轮溅起泥水、轰鸣声震耳欲聋,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救援行动中,林森协助转移群众,夏玉石指挥调度,展现了警民协作的紧张与高效。潘志刚则继续在社区奔走,挨家挨户排查隐患,他的坚持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力量。文中还提到牛金磊这一角色,虽然前期戏份不多,但其与潘志刚的互动暗示了他后期的转变,为故事埋下伏笔。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抗洪的群像,既有各自的个性,又统一于“救灾”这一目标。

尤为值得赞颂的是夏玉石局长这样的牺牲英雄。在泥石流突袭的危急时刻,他始终冲锋在前,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用生命践行了“穿上这身警服,命就不是自己的了”的誓言。他的牺牲不是终点,而是精神的延续——那“战洪水献风华身躯山河动容;为人民洒青春热血天地同悲”的挽联,是对白林县百姓对他最深情的礼赞;陵园里不断涌现的鲜花与酒盅,见证着人们对他的永远怀念。他如同一座丰碑,矗立在白林县的土地上,也矗立在每个被他守护过的人心中,让我们深刻理解:英雄或许会倒下,但他们用生命铸就的精神堤坝,永远不会被洪流冲垮。

毕鹏程老师的语言是《洪流》的一大亮点。他用简练而具象的笔触勾勒场景,如菜市场的水洼、泥石流的滚滚声浪,细腻得仿佛能闻到湿气与泥土的味道。章节标题引用正文内容,如“一个都不能少”,不仅概括情节,还传递出浓厚的情感张力。叙事节奏从日常的平缓过渡到救援的急促,层层递进,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总的来说,《洪流》以洪水为引,串起了一群普通人的抗争与温情。它没有宏大的英雄叙事,而是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基层的真实面貌。潘志刚的下井、林森的失联、夏玉石的牺牲,共同勾勒出一幅动人的抗洪画卷。对于喜欢现实题材的读者,这本书值得一读。它让我们看到,在洪流面前,人性的光辉与坚持才是最坚韧的堤坝。

本书作者毕鹏程,男,黑龙江省北安市人,中共党员,吉林市作家协会会员,白山市诗词学会会员。2001年起陆续在《北安报》《长白山日报》《江城晚报》等媒体发表诗歌、散文等百余篇,2024年开始尝试小说创作,在网络媒体发表短篇小说《绿水青山永向前》、中篇小说《走过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