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义丨“发现周庄第一人”
水乡处处是吾家
杨明义
纸本水墨
123×134cm
2010年
周庄童话
薛亦然
有两个周庄:一个是“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周庄,一个是“一朝选在君王侧”的周庄。“君王”当然是天下游客。
在这两个周庄之间藏着一个故事,一个多情而美丽的童话。
当周庄扑闪着青涩的眼神走过这个童话,就像走出一条昏暗的隧道,立即被耀眼的聚光灯一下子包围,人们发现,只有那一句诗才能说清这个世界的感受:万千宠爱在一身。
童话的开头都这样说的:从前啊,有一个人……在周庄童话里,那个人叫杨明义。
1976年10月,苏州国画院的青年画家杨明义正在构思创作一幅水乡人民欢庆节日的作品,画作的情绪是确定的:热烈而舒畅;画作的背景也是确定的:典型的江南水乡。可是杨明义跑了好几个水乡小镇都不满意,都不是他想要的,都不能激起画家内心的创作冲动。怎么办呢?
童话总是有其奇妙之处。周庄童话的奇妙之处在于关键时刻的灵光乍现:那时国画院设在拙政园里,与博物馆相邻。一天午饭后在博物馆一位刚退休职工的办公桌上,杨明义看到一张被湿气粘在玻璃台板上的老照片,那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白墙黑瓦。偶然一瞥之下,画家的目光再也离不开那张照片,他如获至宝,马上将它描绘在速写本上,然后就是到处打听,那照片是在什么地方拍的。最终他打听到,那个地方叫周庄,四面环水的周庄。
杨明义买了一张船票,跳上驶往周庄的小轮船——童话开始了。
半个世纪后,他的好友周晨为他设计的精美之书《周庄身世》出版,这位装帧设计艺术家别出心裁,把那船票复制在书里,如同复制出一段惹人怀想的难忘岁月。周晨还让杨明义在一张张当年的老照片上写下自己的回忆和感慨,一起印在书中,那些青春片段浸润着童话特质:透明而又迷濛:
我这个人心急,在下一星期天即去南门轮船码头,买到了去周庄的船票,从清晨五时半出发,到中午十二时余才抵达,途中要经过好几个湖泊,漳水圩、白蚬湖、澄湖、淀山湖等等,才抵周庄。我只身一人携带了用惯了的“珠江”单反相机,还有两卷黑白胶卷、一本速写本,装在小挎包内。水路上浩浩荡荡,小火轮行驶甚快,但无奈停靠小码头太多,上上下下探亲访友的乡民,扛着拎着各种土产货物,要跨过船和岸边中间的大跳板,之后又接上了在小码头上等待着的旅客乡亲,才能开船离去。我在船上只有耐着心,好的是能欣赏水路上的景色,看湖上风帆扬起,风吹动掌舵人的衣衫,潇洒而气派,岸边时有见到正在冒烟的各种造型的土窑在烧砖作器,水浪随着船沿岸边掀起的层层翻滚,时近时远,近时也会有遇到行驶中的小舟,被轮船行走时的水浪摇晃不定,船上渔民急忙用长篙牢牢撑入水中,以稳定船只的晃动。到了十二时三刻,周庄终于到了,我回头一看,下船的连我只剩三人,其他满船的人应该都在途中上岸了。
杨明义《闲话周庄》
画家写得真好,画面感强烈,当年情境犹在眼前。
接下来,沉睡在这个世界边边上的周庄开始醒了——有人敲门。
杨明义一脚踏进周庄,就如同阿里巴巴一脚踏进山洞宝库,惊奇,激动,五光十色,目不遐接,处处是景,处处入画。
静,寂静,是周庄给杨明义最先、也是最深刻的感受,静得让杨明义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他神情恍惚,我这是在哪儿呀?难道真的存在世外桃源?
杨明义端起相机就拍,我想,那按快门的手是微微颤抖着的吧?才拍了几张他又紧张起来,只带了两卷胶卷,这样拍下去一会儿就会用完的。
他走过横街,街上的门板大都闭上了,只有一家点心店开着;他走上圆形的富安桥,听着见旁边裁缝店里剪布的声音,那声音似乎来自民国之初;他穿过两边民居夹成的黑乎科的小巷,眼前一片空旷,那就是他在拙政园办公室看到的那张照片里的场景呀;从贞固堂过去,便是被称为钥匙桥的双桥;镇西河畔停泊着的许多小渔船,架着竹竿,晒着渔网,多美的小小渔村……
杨明义的力作《水乡的节日》借助周庄问世,画作明快而热烈,画家以周庄风光为背景,展示了水乡人民庆祝节日的欢庆场景,画中人物达二百八十之多,被艺术界称为“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后来美术评论家视为杨明义江南水墨创作基调的奠基之作。
同时,这幅画也成为周庄传播的起点——这是杨明义本人也始料未及的。
从周庄返回苏州的第二天,杨明义就去市文化局找钱璎局长,兴奋地报告他的重大发现——周庄,钱局长也很高兴,说好啊,美协可以组织画家去采风写生,还表示“我也要去看看!”
他不仅对钱璎说周庄,更对画家同行们说周庄,苏州的、上海的。不光说,还给朋友们写信,请他们来周庄写生,于是画家“闻风而至”,周庄渐为人知。
唐诗有“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的名句,在杨明义,则是逢人说周庄。有谁能度量一位画家的能量能有多大呢?——由于杨明义“逢人说项”,周庄开始热闹起来。
陈逸飞来了——
陈逸飞是杨明义至亲加好友,又是同行知音。当时陈逸飞在纽约留学,俩人经常通信谈艺术聊人生。陈逸飞正为一家杂志绘制风景插画,画了不少风景名胜,他问杨明义,“你看还可画些什么内容?”杨明义当即回信:“现在我正在用水墨画江南水乡景色,西方威尼斯名扬天下,大家都知道,但对东方威尼斯却鲜有所闻,你可用油画来描绘江南水乡这个主题,黑瓦白墙,小桥流水,中国式水乡的幽雅一定会得到美国收藏家的喜欢。”陈逸飞回信索要有关资料,杨明义将自己拍摄的水乡照片全部寄给他,不久陈逸飞笔下的江南水乡系列作品便在美国艺术市场上初露头角。
1982年暑假,陈逸飞回到上海后就迫不及待地来苏州,拉着杨明义跑遍周边水乡,回沪前问杨明义“还有更好入画的水乡么?”杨明义回答“周庄啊,可惜交通太不方便,乘小火轮要五个多小时呢!”陈逸飞马上说“要去,包只船马上出发!”于是杨明义在轮船码头喊了半天,终于有一艘铁皮机帆船答应去,索价28元。刚刚赶到的陈逸飞喊道“去去去!快!”就这样他们在暮色中赶往周庄。
第二天一大早,陈逸飞猛敲杨明义的门:“外面的风景好得不得了,快去拍照啊!”俩人沿河而行,薄雾缠绕,河光叠影,面对如此动人的水乡景色,陈逸飞忘情地说:“我真想把这条河买下来!”
杨明义把陈逸飞领到双桥,这是他曾经向陈逸飞隆重介绍过的景点。陈逸飞举起相机,对着双桥拍了好几张照片。回到纽约,陈逸飞的油画新作《故乡的回忆——双桥》在哈默画廊闪亮登场,誉驰北美,一年后,哈默将其赠送邓小平,全球媒体争相报道。周庄,趁着时代大潮向世界亮相,从此名满天下。
华君武来了——
1984年秋天,华君武本来想和杨明义一起骑自行车去周庄,当得知去周庄只能从水路进去,便欣然乘船前往。途中,华君武和杨明义并肩坐在船舱顶篷上,欣赏沿途景色,怡然自得。畅游周庄的华君武自此难以忘怀,晚年时老人在台灯下一张张张欣赏杨明义带来的周庄老照片,看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整整看了两个小时,最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是的,难忘的周庄也是难舍的周庄啊。
吴冠中来了——
那是1985年,杨明义陪同吴冠中夫妇从莘塔乘小火轮赴周庄,老画家在周庄欣喜若狂,走几步就打开画夹写生,甚至在旅馆里俩人也对着门外的风光挥笔速写。迷人的周庄让吴冠中创作灵感如泉喷涌,结果多住了好几天。吴冠中还特意将一幅写生送给杨明义,他还在赠给杨明义的画册《天南地北》扉页上写道:“此中感受,往往与明义相遇”。
后来吴冠中在《画眼》中回忆当年周庄之行:“80年代我坐船到周庄,像是登上了孤岛,环村皆水也,那里不通轿车。冷冷清清,寻寻觅觅,桥前桥后,傍岸闲卧舟楫。我住下写生,旅馆木头楼梯,登楼一望,黑瓦白山墙,流水绕人家,杨柳垂荫,鹅鸭相逐,处处入画。不由感叹:黄山集我国山水之美,周庄集我国水乡之美。”
于是在吴冠中的创作中,周庄频繁出没,有人统计,他的画作题名中有“周庄”字样的作品有十六件之多。其中一幅在2016年以2.36亿港元拍卖成交,刷新了中国现当代油画最高纪录。
在对画家们的赞叹声中,周庄欣喜地看到自已身上正静悄悄地增添了一轮轮绚丽夺目的光环。
黄苗子、郁风、丁聪、傅小石、黄永玉、陈丹青……杨明义的同行朋友们络绎而来,“我爱周庄”、“周庄是国宝”、“东方威尼斯”、“中国第一水乡”等赞语在各路媒体上大行其道,世人皆知——画家们以其敏锐的眼光和多情的心,以及巨大的影响力,征服着大众,引领着新时代的旅游审美潮流。周庄终于风姿绰约地与黄山等大牌风景名胜站在一起,接受各国游客的朝拜和赞叹。
与“中国第一水乡”联袂出现在媒体上的,往往还有一句“发现周庄第一人”,前者专指周庄,后者专指杨明义——其实这句话语义重复,发现,从来与第二人无关。
庄春地有一次接受电视采访中谈到当年的一个细节:杨明义第一次造访周庄,碰到时任周庄文化站长的庄春地,杨明义说你们周庄太美了,每个角度都是画,都好看啊。庄春地摇摇头回答说:“我们这里又穷又苦,交通不便,没什么人来的,有什么好?”
是杨明义和他的画家朋友们,让庄春地、让周庄人、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周庄的好。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位庄春地后来作为周庄的镇长,为保护周庄、发展周庄立下汗马功劳,人称“周庄守望者”。
来过周庄的三毛非常喜欢周庄,她在写给周庄本土作家张寄寒的信中的说:“要把周庄当成珍宝,只有有资格的人可去,那些三姑六婆免了吧。”三毛说的“三姑六婆”是指那些有恶俗习气的人吧?三毛怕那种人玷污了周庄。
杨明义和他的朋友们打开了周庄之门,把周庄介绍给全世界;而三毛则要对“没有资格去的人”关上周庄之门。这打开与关上的背后,都跳动着一颗挚爱周庄的拳拳之心。
只是,周庄之门再也关不上了。
费新我题字赠与杨明义
杨明义 江苏苏州人,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1981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1987年赴美留学毕业于纽约青年艺术学生同盟。1999年回国,现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副院长,海华归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艺术中心研究员,苏州大学客座教授,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他首创新一代风格的水墨水乡中国画,创造性地表现江南水乡的浓郁韵味,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个人画风,深得国内外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影响巨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亚、美、欧各地举办个人画展近40次,出版各类画册、文集40余种。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和国际上重要展览。
腊八粥
杨明义
纸本水墨
136×68cm
2025年
水乡月出
杨明义
纸本水墨
500×118cm
2021年
日出之城
杨明义
纸本水墨
280×500cm
2021年
今日苏州人间天堂
杨明义
纸本水墨
145×120cm
2019年
江南处处是家乡
杨明义
纸本水墨
45.5×90cm
2009年
姑苏五老峰
杨明义
纸本水墨
166.7×235.3cm
2009年
石头记
杨明义
纸本水墨
137×171cm
2009年
忆江南
杨明义
纸本水墨
68×68cm
2006年
东山瑞雪
杨明义
纸本水墨
70×138cm
2004年
河上新雨后
杨明义
纸本水墨
146×134cm
2004年
渔乡晨曦
杨明义
纸本水墨
61.1×137cm
2003年
古桥明月
杨明义
纸本水墨
130×140cm
2001年
小巷春色
杨明义
纸本水墨
68×46cm
2000年
金莲花开
纸本水墨
57.5×137.5cm
1999年
苏州夜
杨明义
纸本水墨
53.5×74.3cm
1998年
雨中江南
纸本水墨
46.5×72cm
1997年
水乡晨雾
杨明义
纸本水墨
53.5×54cm
1985年
江南晨雾
杨明义
纸本水墨
57.5×58cm
1982年
水乡节日
杨明义
纸本水墨
62×119cm
1978年
月光
杨明义
纸本水墨
37.5×30cm
1967年
科隆大教堂之夜
(德国写生)
杨明义
45.9×59.9cm
布拉迪斯拉发
(斯洛伐克写生)
杨明义
46×52.5cm
春绿
杨明义
95×68cm
案头
杨明义
93×103×4cm
长江大桥
杨明义
63×10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