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军信环保中亚项目数据迷雾,警惕环保出海“规模竞赛”
中亚,这片连接东西方的广袤土地,正成为中国环保企业,尤其是垃圾焚烧发电巨头们竞相角逐的新蓝海。光大环境、康恒环境、中工国际、军信环保等头部企业捷报频传。其中,上半年军信环保在中亚市场表现最为亮眼,在吉尔吉斯斯坦连下三城,并迅速宣布拟在哈萨克斯坦投资6亿美元建设三座垃圾发电厂。但其公告的中亚项目投资数据,却呈现出令人费解的“剪刀差”。
据公开信息梳理,军信环保在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市(人口约 50万)、伊塞克湖州(人口约 42 万)签约的垃圾焚烧项目,设计处理规模均为2000吨 /日。而行业龙头企业如光大环境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州(人口约400 万)的项目处理规模为 1500 吨 / 日,康恒环境在撒马尔罕州(人口约400 万)的项目同样为1500 吨 / 日,中工国际塔什干(人口约350万)项目规模为2500吨/日。军信环保签约项目所在城市人口仅为同行项目城市的 近1/10,投资规模却旗鼓相当。
从行业逻辑看,垃圾焚烧项目的规模与投资需与垃圾产生量、处理需求相匹配,而垃圾产生量直接取决于人口基数与经济水平。军信环保披露项目具有明显矛盾:按人均日产生 1 公斤垃圾计算,50万人口每日垃圾产生量约500吨,而 2000 吨 / 日的处理规模需4倍于当地人口的垃圾供应量。
这种明显背离常理的“虚真”投资数据背后,可能潜藏多重动机,但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重大风险。在激烈的出海热潮中,部分企业可能存在“抢滩占位”的急迫心态,试图通过宣布巨额投资项目吸引眼球,抢占市场先机和政府关注;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大额海外投资协议(即使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谅解协议)也可能在短期内提振股价。
中国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管理经验扬帆出海,服务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解决其迫切的固废处理难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环境价值。然而,必须警惕在“出海热”中悄然滋生的非理性“规模竞赛”虚火,而在于项目能否真正落地、稳定运行、创造环境和经济价值。
正如一位资深从业者所言:“衡量出海成功的标准,不是签了多少大单,而是能否在当地实现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营。”期待更多优秀的中国环保企业,用东方智慧与先进技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赢得国际的广泛尊重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