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5%。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肺癌治疗已从传统的化疗、放疗时代,逐步进入了精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新纪元。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针对特定基因变异的靶向药物的出现,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众多肺癌驱动基因中,间质-上皮细胞转化因子(MET)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的关键致癌驱动基因之一。MET基因异常包括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METex14跳突)、MET基因扩增、MET基因点突变、MET基因融合以及MET蛋白过表达等多种变异形式。其中,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作为一种独特的分子亚型,约占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3%-4%,常见于老年患者,并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随着ME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MET抑制剂)的研发与应用,携带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的肺癌患者终于有了针对性的治疗选择。目前,国内已上市的MET抑制剂有赛沃替尼、卡马替尼、谷美替尼、特泊替尼以及伯瑞替尼。这些药物获批的适应症均为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然而,靶向药物的应用并非简单的"对号入座",而是需要科学、规范、全程的管理。

  科学用药的“黄金法则”有哪些呢?首先是基因检测先行,基因检测在肺癌患者使用MET抑制剂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初治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on -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必须检测MET 14跳突。对于EGFR - TKI耐药患者,应检测MET扩增。通过基因检测,能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适合使用MET抑制剂,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二是个体化剂量调整,在使用MET抑制剂治疗时,应从标准剂量起始。当患者出现2级不良反应且持续时间超过7天,应将剂量下调一级;若出现危及生命的4级不良反应,则应永久停药。当不良反应改善后,可维持低剂量治疗。这种个体化的剂量调整策略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三是不良反应主动管理,针对MET抑制剂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需要采取主动的管理措施。对于水肿症状,患者可以穿戴压力袜,限制钠的摄入,以减轻水肿程度。四是耐药后的精准对策,MET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耐药情况,耐药机制主要包括继发突变、旁路激活和组织学转化。如旁路激活表现为EGF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HER3)上调,可参与联合奥希替尼的临床试验。当发生组织学转化,如小细胞肺癌转化时,需要重新进行活检,以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除了遵守科学用药的“黄金法则”,患者也需要牢记行动指南,一是在诊断期,患者在病理确诊肺癌后,应检测MET状态。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可选择MET抑制剂进行治疗;若检测结果为阴性,则需要评估其他驱动基因,以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案。

  二是在治疗期,在选择MET抑制剂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基线检查,包括肝功能、心电图和肺部CT等。起始治疗后,患者应通过日记记录症状,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每月进行随访,检查肿瘤标志物和进行影像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三是在随访期,在随访过程中,需要判断患者是否出现疾病进展。如果出现进展,需要进行二次活检,寻找耐药机制,可参与临床试验或换用新一代药物。若未出现进展,则可继续原方案治疗。

  综上所述,肺癌患者在接受MET抑制剂治疗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遵循科学用药的"黄金法则"并牢记行动指南至关重要——从诊断期及时检测MET状态,阳性者精准选择MET抑制剂治疗,阴性者则继续寻找其他驱动基因;到治疗期认真完成基线检查,坚持记录症状日记,积极配合每月随访以评估疗效;再到随访期密切关注疾病进展信号,一旦出现进展及时进行二次活检寻找耐药机制,积极参与临床试验或换用新一代药物,确保治疗方案的持续优化。这一全程参与、科学管理的治疗模式,将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为肺癌患者带来更长生存期和更好生活质量的双重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