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海能达总部的展厅里,柔和的灯光打在一台全新的对讲机上——它的屏幕上同时显示着窄带集群、公网和卫星短消息的标识。智能终端BU总监马学林站在展柜前,手指轻点屏幕:“这就是我们今年新推出的‘多模融合’产品,未来的专网通信,要让每一片‘信号盲区’都成为‘连接高地’。”

深耕专网通信多年,马学林亲历了行业从“单一线路”到“立体网络”的蜕变。近日,围绕“多网络融合如何赋能行业价值”“AI如何让专网更智能”等核心问题,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Q:专网通信迈向多网络融合的新时代,如何保持竞争力?

马学林以三个关键时间点为线索,梳理了海能达在专网通信领域的“破圈”轨迹:

2017年,海能达全球首次实现窄带无线通信与公网集群通信的深度融合;2019年,通过发布全球首份公专融合白皮书,进一步完成窄带集群通信与宽带关键音视频通信的深度融合,奠定了行业标准引领地位;而随着北斗导航与低轨卫星通信技术的成熟,卫星通信不再是“高成本、低可用”的代名词,反而成为专用通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空天一体化通信管道的构建,专用通信得以覆盖更广泛的地理区域,尤其在偏远地区、极端环境等传统通信技术难以触达的场景中,实现了“全域覆盖”的突破。基于这一趋势,2025年上半年,海能达推出PDC690S/PDC690系列多模智能对讲机,通过多项技术创新,率先实现传统窄带、公网集群与卫星通信的全面高效融合,有效弥补了地面网络在偏远地区、灾害场景下的覆盖短板,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通信保障。未来,随着低轨卫星网络的进一步完善,PDC690S系列还将持续升级,持续挖掘通信价值。

“这些时间节点,串起了海能达从‘基础连接’到‘全域覆盖’的技术跃迁。”马学林总结道。在他看来,专网的本质始终是“可靠”,但“可靠”的内涵正随需求升级而深化:“早期的专网,核心是确保基础连接;如今,公共安全、自然灾害救援、铁路能源等行业对通信的要求,已从‘通’进阶为‘全域覆盖、精准响应’——这正是多网络融合技术的核心价值所在。”

Q:在专网智能化变革中,如何让技术真正赋能千行百业?

马学林强调,海能达智能终端BU正以“标准化+行业合作”驱动业务智能化转型,核心是通过技术开放与行业深度融合,构建更具价值的行业解决方案。

新一代智能终端产品以“开放丰富的标准化软硬件接口”为基础,凭借完善的接口能力与丰富的自定义功能,全面开启与能源、铁路、电力等行业的深度合作。这种标准化设计是将海能达多年积累的产品设计经验,与各行业合作伙伴的平台能力、软件资源进行高效整合——既保留了终端的通用性能,又能快速适配行业特定需求,最终形成完整行业专属方案。

这种模式为企业和行业带来了双重价值:对企业而言,通过与行业伙伴在产品、方案、标准等层面的深度协作,不仅精准匹配了细分场景需求,更持续提升了产品的行业适配性与业务价值;对行业而言,这种开放合作既帮助通信企业通过深度需求洞察研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又通过与行业方案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拓展了市场份额、培育了产业生态,为整个行业迈向新阶段注入了活力。

Q:AI与专网的融合将如何重塑行业应用?海能达有哪些突破性实践?

在数字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专网通信正站在与AI深度融合的关键转折点。马学林表示,海能达在业界首次提出“AI专网”概念,从“技术智能化、应用场景化、安全可信化、生态开放化”四个方面全面拥抱AI。利用平台和端侧AI能力将传感器数据、历史警情案例和现场音视频结合,综合分析研判,主动预警,辅助决策,从而实现从传统的“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的变革,大幅提升指挥效率。

“让终端长‘脑子’,但‘脑子’要长在场景里”。终端侧高价值AI应用落地是AI专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终端直接面向用户和业务场景,AI应用在终端的有效实现能最直观地提升用户体验和业务效率。基于智能终端强大的平台能力,PDC690系列产品积极落实高价值AI应用的落地。通过部署轻量版人工智能模型,极大地增强了公共安全防控网络末梢的战斗力,实现语言翻译、音视频深度分析、网络切换等端侧能力的大幅提升,配合公专融合通信管道和平台侧的AI能力,回传现场图像实现无感盘查、圈层布控等应用,大大减轻一线警员工作压力,体现了AI技术在专网终端上的实际价值。

在数字经济与智能时代的交汇点,专网通信已不仅是“连接工具”,更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马学林表示,海能达将持续以“AI+通信+行业”的融合创新,为公共安全、能源交通等关键领域构筑更可靠、更智能的通信屏障,推动专网通信从“通信保障者”向“价值创造者”升级。

原文转自C114通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