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2.8亿,老龄化与慢性病高发正在重构健康消费市场。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79.4%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其中心血管疾病位居首位。在此背景下,药食同源产业迎来爆发——2023年我国心血管相关食疗产品市场规模达890亿,年复合增长率22.5%,远超普通食品行业。

《“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明确提出“推广药食同源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国家药食同源目录中,山楂、丹参、茯苓等16种药材明确标注“辅助调节血脂”“改善血循环”等功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石。

一、古籍智慧与现代医学的双向验证

2002年,卫生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明确87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质,自此药食同源目录正式开启,并在此后几年不断进行动态管理。

山楂作为首批药食同源目录的一味中草药材效果自古便有记载。《本草纲目》急躁山楂“化饮食,消肉积,活血化淤”,现代药理研究正式,其含有的山楂黄酮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

丹参在《伤寒论》中用于“胸痹心痛”,如今研究发现丹参素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中国中药杂志》表示茯苓多糖可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活性。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药食同源成分不同的协同机制,《Phytomedicine》期刊数据显示,橘皮中的橙皮苷能改善血管弹性,其作用机制能有效适配降血压等病症;薤白挥发油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能降低血栓风险,被证实与西药有协同效应。

中医古籍的千年智慧与现代医学探索双向验证,为药食同源的市场繁荣提供了腾飞的科学支撑,也让《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理念有了具像化注脚。

二、当传统药膳遇上“银发痛点”

《黄帝内经》早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食疗理念,现代老年人更需要“寓医于食”的温和干预。传统药膳如山楂粥、丹参炖鸡虽好,但存在煎煮复杂、口感苦涩等痛点,亟需适老化升级。

2025年两会期间,张伯礼院士就中医食疗提出议案:建议加强药食同源产品在银发经济中的应用,推动适老药膳开发。他所强调的“适老化”改造,直指传统药膳的三大痛点:

·耗时长、费精力:为在早上喝碗养生汤,七成以上老人均有凌晨5点起床熬制药膳的经历;

·药味重,口感差:通过高温煎煮熬制,药材成分充分析出后的苦涩口感也让老人难以下咽;

比例难抓,效果若有似无:传统药膳需要人工煎煮,很难把握精准分量,要么煲多要么缺斤少两,不仅浪费,效果还大打折扣。

针对传统药膳的场景痛点,广东上医推出了新一代中医食疗品牌——「原汤伴侣」,为轻养生人群打造专属的「口袋里的一碗汤」!

三、砂锅到口袋的适老化革命

广东上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深耕药食同源赛道,旗下拥有养为贵、原汤伴侣2大核心品牌。「养为贵」精准锚定健康养生人群,持续推出养护人体精气神的植物饮品。

「原汤伴侣」则秉持“寓养于食”的药食同源理念,针对传统药膳耗时、口感差等痛点,以道地选材、黄金搭配实现对症养生,通过高端工艺打造免煮免泡、好喝便捷的「口袋靓汤」,为30+轻养生人群开启便捷养生新范式。

站在2025年的节点,药食同源赛道的竞争已从“拼配方”转向“拼场景”。传统药膳凌晨5点起床,2小时后不是因苦味倒掉;就是分量过多喝也喝不完,只能当作厨余倒掉——这是千万家庭的缩影。

为了中华千年的养生智慧不再卡在厨房,广东上医创新地把药食同源理念与即食化作深度融合绑定,将“耗时费力的传统药膳”变成无需等待“即开即食的能量包”。这种“把药膳装进口袋里”的即食化创新,解决了78%轻养生群体“想补却嫌麻烦”的痛点,让千年食疗智慧从“厨房奢侈品”变成“口袋里的日常刚需”。

膳食产品所使用的药食同源药材,均是选自《本草纲目》中被誉为上品的药材(药性平和、滋补强身,可长期服用),广东上医的“原汤伴侣”则是通过古方今炼,用科技温暖银发群体。当亚健康群体日趋年轻化,越来越多的亚健康人群选择“口袋里的一碗汤”,这场由东方古老文化唤醒的健康产业革命,终将成为老龄社会最温暖的注脚——毕竟,真正的食疗,从来都藏在日常的一汤一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