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化身"时空守护者"!武汉5·18国际博物馆日盛宴全城见证!
当晨光穿透铁门关的飞檐翘角,一场跨越时空的博物馆奇遇,在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悄然开启……
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2025年武汉5·18国际博物馆日暨“镇馆之宝·馆长说”第三季活动盛大启幕,在地接三镇、水连两江的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一场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的多点位、沉浸式“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全新呈现。
清晨的江风掠过铁门关斑驳的城墙,古风横幅在晨光中轻扬。游客们刚踏入晴川阁,就被广场中央的欢迎游客的AI数字人馆长吸引。三楚胜境前的导览图,让人迫不及待想进去逛逛。
"请选择您的身份!"禹柏轩前,三位身着汉服的NPC手持「文物修复师」「密语破译者」「楚学使者」角色卡,将游客带入平行时空。时空隧道的光影特效与“星际穿越”的音效在青石台阶流转回响,随着穿越之门开启,四位古风NPC笑脸相迎,“欢迎守护者们开启沉浸式穿越之旅!”投壶箭矢破空的脆响、捶丸木球滚动的轨迹,与禹稷行宫内上演的《大禹晴川情》木偶剧交织,手持任务卡的游客穿梭在廊柱间,让沉浸式氛围拉满。
来到晴川阁主楼旁的观景台,古风市集晴川茶坊的叫卖声与咖啡机声奇妙共鸣。《江汉揽胜图》屏风前,身着汉服的茶坊小哥端着拉花成铁门关轮廓的限定咖啡;拓印摊位前排起长队,仿佛成当代年轻人的祈福圣地,拓印的"暴富""平安喜乐"字样在宣纸上渐次浮现。铁门关上,忽有清越笛声破空而来,抬眼望去,一袭绿裙的舞者正随《大鱼》旋律凌空起舞。乐师的竹笛吹落漫天飞花,舞者的水袖掠过斑驳砖石,衣袂翻飞间似有锦鲤绕身游弋。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主会场的活动在唐代诗人崔颢笔下的人文盛景中拉开序幕。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兴元出席并致辞: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科技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多元融合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提升,都对博物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博物馆将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与时代同频共振。
未来博物馆是什么样子?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这次活动现场,我们依托AI技术,让武汉地区博物馆的11位“数字馆长”形象通过虚拟和现实的融合,以数字代码重新演绎千年文明。现场直播通过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武汉广播电视台的抖音、微博、视频号等平台同步直播,据不完全统计,在线观看人数超120万人次。
“这件饰件2014年元旦出土于盘龙城杨家湾17号墓,由515片几何形绿松石与6枚含金量超70%的金片精密拼接而成:绿松石铺陈神兽身躯,金片勾勒眉眼獠牙。其以大漆为粘合剂,经研究可复原为独体一首双身龙形器,既是商代先民精神信仰的物证,也是二里头至商代“绿松石国玉”传统的实物见证。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AI数字人院长娓娓道来。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AI数字人院长形象)
红巷“苗苗”志愿者傅琬悦以传承者的身份分享了青少年参与红色文化实践心得;武汉博物馆副馆长丁燕,以文物修复为案例,展现了武汉博物馆人对历史使命的守护和担当;活动主会场的晴川阁代表们,现场发起了“武汉文博发展倡议”,号召全市博物馆以破界思维推动创新,让“博物馆之城”迸发勃勃生机。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正以“博物馆之城”建设为使命,探索文物保护、科技赋能与公众参与的新路径。本次活动不仅为市民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更以创新理念为引领,憧憬武汉地区博物馆的美好未来。
这份憧憬在同期揭幕的《涛声依旧 换了人间——武汉治水历史文化展》中具象延伸。由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与武汉市江滩管理办公室联合策划的展览,以水文变迁为轴,串联起大禹"平水土、定九州"的远古智慧与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的当代实践。当防汛抗洪的史诗图卷在晴川阁主楼徐徐展开,这座守护江城千年文脉的博物馆,正以水为墨书写着新的注脚——历史的守护者亦可成为未来的构筑者。
从数字馆长演绎的虚实交响,到明代市集唤醒的时光记忆;从红色基因的青春传承,到文物修复的匠心坚守——这场根植崔颢诗境的文化盛事,恰似长江奔涌的浪潮,既激荡着守护文明的回响,更澎湃着智创未来的强音。( 融媒体记者: 彭波涛 陈鑫 李俊龙 刘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