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的惊天发现:作者曹雪芹故里——贵州思南塘头镇!
——尘封两百多年的一个秘密被揭开
严憬杨秀国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作之首,自从问世到现在这200多年间,便一直存在着很大的疑团,而且很多人都在终生研究,由此形成了一门新的学问”红学“,这足以说明这部小说在坊间流传的程度。大多数的人去研究它,无非是要搞清楚,这部小说的真正的作者是谁?他是哪里人?它的成书年代以及里面的一些人物、内容及艺术价值对后世的影响。
这200多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可以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诞生了很多的”红学“大家。红学研究领域学者争论的程度之激烈、内容之广泛、想象之新奇,个中精彩不仅不输于甲骨学、敦煌学这并称为“20世纪三大显学”的学术研究,而且因为民间认知的广泛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两百多年来,红学专家们
究竟在研究《红楼梦》什么?
到目前为止,《红楼梦》研究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最权威有十多位专家。
四大流派分别是评点派、题咏派、考证派和索隐派。这些流派从不同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解读和研究,形成了红学研究的丰富多样性。
1、评点派:起源于明代中叶。他们对《红楼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个人的心得、体会或感想为主。
2.题咏派:以韵文形式对《红楼梦》进行解读,主要聚焦于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抒发情感或感慨。其作品多渗透佛家的“色空”观念和“梦幻”思想。
3、考证派:是新红学的主要流派,以胡适为代表,注重运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红楼梦》的作者、版本和成书过程。其研究内容包括曹雪芹家世、版本学等。
4、索隐派:通过谐音、拆字、谜语等文字游戏,试图从《红楼梦》中挖掘“所隐之事,所隐之人”,常与历史事件或人物附会。主要观点有“明珠家事说”“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等。
红学研究权威专家有以下代表:高鹗、王国维、鲁迅、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蔡元培、吴恩裕、吴世昌、刘心武。
首先是高鹗,根据现有资料,高鹗和曹雪芹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交集或认识。两人生活在同一时代但并未有直接接触,他只是是曹雪芹的“书迷”,更是一个书商。就在曹雪芹死后多年,书商高鹗因缘看到了一部分红楼梦的书稿,他为之惊叹,不仅是以读书人的视角,更是以书商的视角看待这一事物,他明白这很可能是一个商机,于是便出钱收购《红楼梦》的书稿,虽然他费尽全力去找书稿,但还是有一部分书稿遗失了。高鹗决定先将收集到的书稿进行出版,然而,《红楼梦》一书在社会上引起了不错的反响,京城内的知识分子们都对这本书赞赏有加,还有很多人,迫切想知道《红楼梦》一书的结局。高鹗明白,如果《红楼梦》一书没有结局,很可能影响后续的销量,于是便开始为红楼梦续书。所以他只是研究了《红楼梦》的故事情节。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博学硕儒,以大宗师身份对《红楼梦》予以点评,进而以专著行世。其中王国维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分析,而鲁迅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无可比拟。他们对作者并没有深入地研究。
胡适是20世纪“新红学”的代表人物,通过考证推翻了旧索隐派,确立了曹雪芹的作者身份,并提出了“自传说”,推动了版本学与作者家世研究。胡适研究《红楼梦》的主要成果包括《红楼梦考证》和“曹雪芹自叙传说”、“曹寅家世说”、“高鹗续书说”等学说。他提出了以下主要结论:《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曹雪芹是满洲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曹顒的儿子,生于极富贵之家,身经极繁华的生活,又兼有文学与美术的遗传与环境。他会做诗,也能画,与一班八旗名士往来。但生活非常贫苦,因为不得志故流于纵酒放浪。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大概即生于此时,或稍后。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以上的接驾的阔差;但后来家势衰败,大概因亏空得罪被抄没。《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所著。著书的年代大概从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胡适认为《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里面的甄、贾两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甄、贾两府即是当日曹家的影子(故贾府在“长安”都中,而甄府始终在江南)。
胡适的研究方法强调“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尽管他的结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但也存在争议和批评。他的结论被认为牵强附会,经不起仔细推敲,且严重违背了他所倡导的研究方法和原则。
吴世昌在《红楼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他的专著《红楼梦探源》以及一系列相关的学术论文和题咏诗,吴世昌的《红楼梦探源》是他在红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从《红楼梦》的“脂评”的基本线索出发,经过深入考证和创新思维,指出了红学史上“自传说”的谬误,批驳了高鹗对曹雪芹原稿的擅自改动,并首次提出了关于《风月宝鉴》“小序”的问题等。他还通过题咏诗的形式表达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感悟。他通过多方考据和实证,展现了其艰难的学术历程。书中,吴先生从《红楼梦》和“脂评”的基本线索出发,经过深入考证和创新思维,指出了红学史上“自传说”的缪误,批驳了高鹗对曹公原稿的擅自改动。
应该说对《红楼梦》有更深入研究的当数周汝昌先生。他通过大量考证,认为曹雪芹的家族背景对其创作《红楼梦》有着重要影响。他详细研究了曹雪芹的家族历史,包括其祖先的背景、家族的经济状况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周汝昌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试图还原曹雪芹的生平事迹。他认为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红楼梦》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他通过研究曹雪芹的身世,解释了《红楼梦》中某些情节和人物的原型。他还对《红楼梦》的不同版本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甲戌本、戚蓼生序本等珍贵版本进行了详细考证,同时周汝昌还对脂砚斋的批语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这些批语不仅反映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周汝昌提出了“自传说”,认为《红楼梦》中的许多情节和人
物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他通过大量考证,证明了这一点。
吴恩裕则认为,几乎所有红学家、文学家、作家都是从索隐和考证之争进入旧红学的圈套的,胡适不过是考证了江南织造家伪造的曹雪芹,而周汝昌先生对胡适考证出来的错误理论信以为真,直接一头扎进曹家沟的泥坑里无法自拔,周汝昌先生遵循胡适的错误一路走下去,他的版本学谈不上理论体系,他的脂学的真真假假的东西太多,而真实证据太少,他的探佚学更是莫名其妙的胡猜,它们于红楼梦背景研究确有助益,但于探索红楼梦真相就显得太狭窄并偏离方向了,以上解读范式和大方向所作的研究已经走到了尽头。
冯其庸开始对曹氏宗谱进行考证,对其族人进行大海捞针般的研究。整整3年,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曹氏中人不少于史有据,证明了该宗谱的可靠性。据此,冯其庸熬夜工作,完成了《曹雪芹家世新考》,证明了曹雪芹祖籍为辽阳,而非丰润。但没有得到大家认可。
俞平伯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文化背景和文学语言两个方面入手,对《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他认为,《红楼梦》既是一部具有世俗意义的小说,也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底层人民悲剧命运的作品。俞平伯同时强调了《红楼梦》的诗词艺术。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巅峰之作,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他通过对诗词揽景、诗词写景以及诗词抒情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对《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对贾政、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诗才进行了剖析,揭示出《红楼梦》中的诗词之美。
蔡元培对于《红楼梦》的研究方向是探佚学,他认为后面的40回是可以通文本,通过探佚找寻回来。
当红的刘心武先生,他在前几年上了电视台主讲《红楼梦》,而且还是由人物原型开始,他主要是通过秦可卿这个人物入手,认为秦可卿这个人身上,隐藏了很多的疑点,而且他还认为,秦可卿是康熙朝废太子的女儿,也就是说她是公主。他还认为《红楼梦》这部小说里面,隐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那就是与清朝的皇室有关。他的贡献在于对于《红楼梦》的传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一个作用。
综上所述,这些专家在红楼梦研究领域各有所长,虽然推动了《红楼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但是两百多年来,除了考证派“民国红楼研究第一人”胡适和“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周汝昌,从考证的角度出发,求证了《红楼梦》的版本和作者的身份、家世之外,其他专家都是从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工艺、中医、韵律、谜语等方面去研究。
由此可见,真正涉及到《红楼梦》作者研究的研究不多。
公认的曹雪芹到底是什么人?
从现存研究史料中都一致认为: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是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祖籍辽阳。他是曹寅之孙,康熙朝江宁织造曹顒之子(一说为养子)。曹雪芹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去世。
红学专家王晓丰在《曹雪芹1690》一书中,根据《红楼梦》酉本“新抄本”及藏家提供的新材料,提出了曹雪芹是常州溧阳上沛西堂村人,真名胡昇国的结论。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曹雪芹可能是一位帝王。这种猜测源于《红楼梦》中对宫廷生活的细致描写,尤其是对贵族生活的描绘,使得一些学者认为曹雪芹可能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即一位帝王。
关于曹雪芹的祖籍,学术界向来争议不绝,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辽阳说”和“丰润说”。
胡适根据清代著名散文家袁枚在相关文献资料里的记录作出的判断。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二中表明:从民间或书报上对曹寅的身世事迹有所了解,但袁枚并不认识曹寅,以至于把曹雪芹误认作是曹寅的儿子,实质上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盖因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之随园故址。但富察明义在小序中提“其先人”而不是“其父”,表明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而不是儿子。袁枚(1716-1798)和富察明义(1743-1805)都是乾隆时期响当当“学而优则仕”的文人。
直到上世纪初杨钟羲发现敦诚著的《四松堂集》有“雪芹为楝亭通政孙”,这才给曹雪芹找到身世,成为胡适考证的最大根据。但那句“雪芹为楝亭通政孙”是写在一笺条上的夹注,是刊印《四松堂集》时才夹添上去的,不是敦诚的原文,可信度无从证明,这句夹注也许是当时书商出于卖书目的,攀扯豪门的一个满足学界和读者好奇心的谎言,一个能为曹雪芹找到出身富家的美丽谎言。
周汝昌通过对曹雪芹家族史的考证,认为曹雪芹出身于一个衰落的贵族家庭。曹雪芹的祖先原本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但到了曹雪芹的父亲曹寅一代,家族已经逐渐没落。曹寅曾经担任江宁织造,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官职,但由于种种原因,曹家最终还是走向了衰落。
周汝昌还对曹雪芹的生平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他通过对曹雪芹的诗文、书信以及其他相关文献的研究,认为曹雪芹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包括家族的衰落、个人的流放和贫困等。
周汝昌研究认为曹雪芹生于一个显赫的文学世家。他的曾祖父曹玺曾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也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宠信。周汝昌考证:清朝康熙二年,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被皇帝派遣从北京到南京任江宁织造,之后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相继于此任职,前后长达65年。康熙在位期间,一共有6次南巡,有4次都是曹寅接驾。乾隆在位期间,也是一共有6次南巡,而且都把江宁作为行宫。史料记载,不仅曹雪芹本人是诞生在江宁织造署的,连他父辈的遗孀也都住在织造署内。乾隆十二年(1747年),曹雪芹三十三岁,大约于是年移居北京西郊。此后数年内住过北京西单刑部街,崇文门外的卧佛寺,香山正白旗的四王府和峒峪村,镶黄旗营的北上坡,白家疃(西直门外约50里)。此一时期,曹雪芹住草庵,赏野花,过着觅诗、挥毫、唱和、卖画、买醉、狂歌、忆旧、著书的隐居生活,领略北京市井文化,一面靠卖字画和福彭、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亲友的救济为生,敦诚《赠曹芹圃》诗云:“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曹雪芹长恨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那贫穷潦倒的境遇里,很觉得牢骚抑郁,故不免纵酒狂歌,自寻派遣”,其正邪两赋而来的真性情愈加鲜明。
周汝昌认为曹雪芹头广,脑袋大,色黑;性格放浪,不拘常理;能诗,能画,好喝酒;善谈,能讲故事,讲起来娓娓然终日;雄谈高论,心胸开阔,光明磊落。
应该说,历史上确实有那么一个叫曹雪芹的人存在过,但与《红楼梦》无关。
公认的曹雪芹究竟是不是《红楼梦》作者?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身份,目前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主流观点:主流红学家认为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例如胡适和周汝昌等人通过史料考证得出这一结论。胡适根据袁枚的记载,推导出曹雪芹即是贾宝玉原型的结论,并认为他是《红楼梦》的作者。
其他观点:也有一些研究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例如,有观点认为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号“雪樵”,而曹雪芹号“雪芹”,这似乎是对祖父不敬。此外,书中不避讳“寅”字也引发了质疑。不过,清人在取号时有时会取跟父辈祖辈同字以表敬意,因此这一质疑并不成立。
近年来的新观点: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吴梅村可能是《红楼梦》的原创作者,而曹雪芹只是前80回的重要增删、编修者。这一观点认为,曹寅的家谱中根本找不到曹雪芹这个人,因此认为曹雪芹是曹寅后代的证据寥寥无几。
被誉为"红学泰斗"的学者周汝昌,却在1973年和之后的研究中出现了令人费解的"史料杜撰"事件。一首《题琵琶行传奇》和《八声甘州蓟门登眺凭吊雪芹》让学界哗然。这两首诗的内容与曹雪芹的生平密切相关。诗中描绘了曹雪芹在蓟门一带的生活场景和心境。红学界最初对这一发现表示欢迎。毕竟,关于曹雪芹的史料一直都非常稀少。但很快,一些学者开始对这两首诗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在诗歌的用词和写作风格上。著名学者俞平伯站出来明确表示质疑。他认为这两首诗的风格与清代诗歌的特点有明显出入。更多的学者开始深入考证这两首诗,他们从用词、意境、格律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考证的结果令人震惊。这两首诗的创作手法和语言特点,都与现代诗歌的特征更为接近。俞平伯质疑周汝昌造假,最终说出了那句广为流传的话:"这种人不要理他。"
那么,《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却一直没有定论。
自从国学大师胡适考证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所写之后,在长期范围内,曹雪芹撰写前八十回、高鹗续写后四十回,就几乎成为社会公认的结论。
但事实上,谜点和疑点重重,我们无法相信一个叫“曹雪芹”的人,居然除了《红楼梦》,没有在文学史上留下其它任何作品、活动和痕迹。也无法确定,一个没有被记载在曹氏家谱更没有后裔的曹雪芹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根据红学家所考证的,曹雪芹在抄家去北京时只有虚岁5岁或虚岁14岁,那么,他能够了解和回忆起的奢华生活体验,又能有多少?!
从《新民晚报社区版●新如皋》的运营总监郝建荣与总编辑陆双,他们口中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如皋文人冒辟疆。认为第一他明末清初的文学巨匠;第二他生于世代官宦书香之家,有贵介公子生活经历;第三他有广泛的社会交往來,医卜巫娼都通;第四他熟悉女性,广交女友,有丰富的女性故事素材;第五他有坎坷的人生经历,乃至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说法。首先他政治立场与作品内容矛盾。冒辟疆是明末清初的遗民,坚决不仕清朝,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其次,他的诗词风格与《红楼梦》不符。冒辟疆的诗词风格与《红楼梦》中的诗词大相径庭。第三缺乏直接证据。尽管有观点认为冒辟疆是《红楼梦》的作者,并提出了54条证据,但这些证据多为间接推测,缺乏直接的历史文献支持。第四学术界的普遍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这一观点得到了大量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的支持。冒辟疆作为《红楼梦》作者的观点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且存在诸多逻辑和历史问题。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一位女性。这一观点的提出,源于对《红楼梦》中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女性角色的深刻刻画。一些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中透露出的女性视角和情感深度,唯有女性作者才能做到。
《红楼梦》的成书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人们探索了几十年了,可是还是争论不休,关键是没有可靠的线索,大家只能是瞎猜。其中一个非常要命的问题就是:公认的曹雪芹到底是不是《红楼梦》作者?
然而《红楼梦》书中给我们的信息,却否定曹雪芹是作者的认定。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这明明是说作者借“通灵之说”,也就是说把自己比作了一块石头来写的这本书,所以此时才叫《石头记》。更证明了石头就是作者,石头还向空空道人介绍了自己的一些创作心得,摆明了是以作者的身份,进行讲述的,随后又写道: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由此看来,曹雪芹并不是石头,所以它不是最初的作者,只是一个负责增删的人,相当于编辑,或者校稿之人,但也做了大幅的改动。我们总不能说一个作者写了一本书,他把书交给了一
个校稿的编辑,而编辑改动以后,作者就不再是原来的作者了,而变成了这个编辑,这样的解释自然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说曹雪芹应该不算是最初的作者,只能算是一个修改之人。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明确记载,曹雪芹祖父曹寅的长女嫁皇家为妃以及康熙南巡(脂砚斋称:借省亲实写南巡),小说中贾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热闹到不堪的田地”的繁华,都是曹家上一辈人的事,曹雪芹尚未出生无法“曾经”。史料证实胡适先生当初的判断错误,曹雪芹作为作者的证据自相矛盾,研究者认为原作者“石头”另有其人,曹雪芹只是“批阅增删者”和“传书人”。
在史料中,袁枚虽称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但他同时说雪芹是在南京作诗很有名的曹寅的嗣子(曹頫)。而且,称曹雪芹是作者的读者都不认识曹雪芹,曹雪芹的朋友都没说他写过《红楼梦》,好友张宜泉在《伤芹溪居士》等挽诗中两次郑重介绍曹脂砚斋也赞曹雪芹诗写得好,并等他补小说第二十二回末破失的诗,但从来没赞雪芹小说写得好。脂砚斋主导小说创作,曹雪芹处于被动地位。
了解曹家底细甚至知道曹雪芹长相的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有更详细的记载:贾宝玉的原型并非曹雪芹,而是“其叔辈某人”,“元、迎、探、惜者,皆诸姑辈也”。其他史料证实,曹雪芹确实有两个当王妃的姑姑,萧奭《永宪录续编》载:“寅,字子清……,二女皆为王妃。”裕瑞还写到:“《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叙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书删改至五次……愈出愈奇。
《红楼梦稿》的修改前的原文证明,作者不会北京话的准确发音,如将“宁可”写成“能可”,“转眼”写成“展眼”,“专”写成“端”,“自”写成“是”,“碰”写成“蹦”,“不想一头就蹦在一个醉汉身上”,“都”写成“多”,“你多长这么大了?”等等,说明原作者很不精通北京话。
敦诚和张宜泉都与曹雪芹生前有着“直接”交往,都是曹雪芹的“故交”。而且还经常诗酒唱和,乃为“笔友”。称雪芹:“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其人工诗善画”,两次称赞他的诗、画,没说他会写小说。他们都非常熟悉曹雪芹其人其事。敦诚和张宜泉两人都不是贩夫走卒,都是识文断字的墨客,所以他们两人的记载都不应该出错。
同样,周汝昌先生深入细致的索隐考证,反使曹家本事说走到尽头而无出路。周汝昌先生的索隐考证,恰恰从反方向证明了曹雪芹自传说无法成立,他无形中成了曹雪芹自传说的终结者。由曹雪芹自传说确立的曹雪芹著作权,从来就没有建立起强大的真事隐内证使其颠扑不破。这就使曹雪芹著作权在当前的各种挑战面前软弱无力,无法有力地回应人们对曹雪芹著作权的种种质疑。
此外,公认的曹雪芹作品除了公认的《红楼梦》,只有《南鹞北鸢考工志》和《废艺斋集稿》。一部是关于风筝制作技艺的专著,展现了曹雪芹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深厚造诣,另一部这部作品内容,则涉及多种技艺和工艺,可惜已散佚,它只是反映了曹雪芹在艺术和工艺领域的广泛兴趣和才华。这两部作品都没有反映出小说语言的天赋。
所以,公认的曹雪芹并没有创作《红楼梦》的条件和能力。那么,《红楼梦》真正的作者是谁呢?
《红楼梦》真正的作者曹雪芹原名柴杰
2024年8月,我们去拜访贵州思南塘头中学退休教师田光华先生的时候,原意是和他探讨一些诗歌创作的感想,从他口中意外得知,他正在协助好朋友祁长江研究有关“曹雪芹故里在塘头”的资料。于是我们十分兴奋,前去拜访。
据祁长江讲述,他是在完成家族交代的使命:两百年来传男不传女,只传嫡长的家族秘密。三十多年来多方求证,耗尽了几百万家财。
曹雪芹原名柴杰,又名祁子厚,生于乾隆年间,卒于道光年间。他是清两淮盐运吏柴桢的长子,是明朝崇祯皇帝的第六代子孙,其故里位于贵州思南塘头镇花厅街祁家大院。
柴杰兄弟共三人,其二叫弟柴熙,三弟为柴然。因为其父浙江赴任,路途遥远不便,将未成年的他送到塘头万佛书院读书,经广泰和尚精心安排,柴杰托负给姓曹的教书先生管教,后取名为曹雪芹。
1793年2月,曹雪芹父亲柴桢、母亲车如燕、堂叔祁柏顺被奸臣和珅杀害于杨洲,年幼的柴熙和柴然,由一个姓周的堂叔用一挑箩筐,秘密挑回贵州思南安化街柴家巷(周家银号,后改为“周家盐号”)柴桢之弟柴彬家中。柴彬因怕受柴桢案牵连,又叫堂弟周某挑回塘头,交与“万佛书院”主持广泰和尚安排的姓苏的教书先生抚养,一个改名为苏茂举,一个改名为苏茂朝。
柴桢被害后,柴桢的遗体运回安葬于贵州思南府与印江府交界的云半(现在的云上居)一座山梁上,曹雪芹跟随师父师母秘密为其守孝多年。柴杰在师父师母的培养下,刻苦攻读诗书终于考中壮元,荣获皇帝在朝文武达官于文德殿设宴召见。席间,皇帝询问曹状元之家况,曹雪芹兴致正浓,随口诙谐幽默赋诗曰;
白日千人拱手,黑夜万盏明灯;
千根柱头落脚,万马归巢盈门;
天悬亮,扭转乾坤;
风扫地,肩担日月;
八十人挑水,七十人煮饭;
三艘盐船下河,一只不返打蛋(淡)。
皇上和文武大臣为之震惊、生疑。经清政府查实、得知曹雪芹是柴桢的长子柴杰,未被录取。于是曹雪芹心灰意冷,于是看破红尘带发出家“万佛寺”当了和尚,改名为苏茂堂,从此与佛结缘,潜心修行,博览群书,在“万佛书院”为中国历史文化写下了很多名著(传说著有三记著作),创作出了奇书《石头记》。
由于《红楼梦》揭露了当朝政府的阴暗和腐朽,加之“文字狱”的严厉,曹雪芹被迫带领全家避难于印江桅杆嘴,而后夫妻相继过世并葬于印江平兴寨(即现在的云上居山上),多年后叔侄因为考虑祭扫路途遥远,并将其夫妇遗骸迁往思南天桥乡苏家寨重新安葬。据苏家寨苏成波等人讲,祖辈传说这是一个“状元坟”。
曹雪芹三弟苏茂朝也葬于苏家寨。二弟苏茂举葬于相隔不远的放牛坪。在印江云上居的山梁上,如今依然保留“曹状元故居”的木房。印江县人民政府还在旁边兴建了“状元馆”,纪念印江县从古到今有作为的名人。
曹雪芹为什么叫柴杰,又姓祁?
“靖难之变”后,朱允炆秘密将祖奶奶马皇后和家人及随从人员,沿着长江水道直达乌江中游的思南塘头苗民司(现今的尧民)马皇后的老家(朱元璋当时驻兵塘头,带头与当地通婚,娶了当地的马姓女子),隐居在塘头柴家埧改姓为柴氏。马皇后死后,朱允炆用红棺将祖奶奶秘密藏于思南塘头大旗山上。为了纪念马皇后,民间还编唱了一首歌谣“塘头斗蓬印江伞,思南故娘大脚板”,一直流传至今。
传说朱允炆死后,被他的儿子八X(念叉音)和尚(朱奎)用红棺经棺渡河,秘密安藏于一座高山悬棺洞中,洞内宽敞,东暖夏凉,有滴水清泉一道,洞壁刻有七字决一首:“时逢兵乱蔽此间”(其它三句也风化看不清),后来被一位挖药人发现,把此事汇报给石阡府,石阡府向上呈报而惊动明朝皇帝朱祁镇,朱祁镇设计将明朝外交大臣祁顺降职于石阡府,将红棺转移到思南附近的群山之中。之后朱奎一脉来到贵州思南塘头镇上,隐居在桂花园祁家大院,又改为祁姓。后来朱棣死后,宫廷矛盾缓和,于是朱奎带着长子祁镇、次子祁钰等家小及一行随从人员去到北京,适逢朱瞻基皇帝病逝,众大臣见明朝前太子朱奎来到,经商议决定推举朱奎的长子祁镇为太子,祁字前面加个朱字,改名为朱祁镇,当年继承皇位。是明朝第六代皇帝。
李自成的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安排了一个替身在煤山自缢。大明王朝被李自成推翻后,努尔哈赤却撕毁协议,强行建立了满清王朝,逼迫吴三桂投降。吴三桂为保存有生力量,表面上投降了满清王朝,暗中与部下一个姓汪的将军带着十大姓氏的部队保护崇祯,经云南过广西来到贵州思南塘头苗民司暂着休整。至此崇祯即后人居住先祖隐居的柴家坝。后在万人岗上为他老祖宗马皇后又重建“通天宫”,对联是“明通天府垂千古,择配山岗佑万人”。
之后又与吴三桂一起,在塘头东面修建了有十二道龙门的祁家花厅街,第一道龙门有崇祯亲笔书写的“山环水抱”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至今还没有完全风化)。祁家花厅街上有小溪河流入龙底江形成S形汇入乌江、称为两江夹一河的风水宝地。同时建有祁家水井两口、表示一条龙的一双眼睛,左有刘家大院(刘伯温后裔)右有朱家大院,后有桃树林一片,有小桥流水、休闲凉亭紧连着朱家花圆,曾有一位高人站在龙底江边预言:“要得刘家穷、出非小河水倒流,要得祁家不为官、出非小河干”,又把朱由检、朱由校的十二个王字改名换姓为十二姓氏、暂隐居在祁家花厅街,把他的长子长孙隐居在他老祖宗朱允炆曾隐居的地方柴家坝改姓为柴氏,并修建了一座小溪桥和通往祁家花厅街直达万佛书院书院的青石板路供读书人来去自如,一切费用由万佛书院承担。万佛书院的一切经费由山西太原祁县总“天字号”商行支付,一切安排妥当后又经吴三桂建议:准备在塘头修建一座皇城,竖起反清复明的旗帜,又经高人指点,明朝气数也尽再不能大动干戈,要保存有生力量暂蔽一时,等待时机成熟再作打算。崇祯闻知有礼、为了安全起见,为了子孙后代顺利成长,后崇祯秘密转移到原朱元璋在安顺市天龙镇屯军的地方“伍龙寺”出家当了和尚。
祁家花厅街院中有镇宅石一块,家中收藏有曹雪芹(柴杰)写作的许多文集手抄本,在光绪年间被祁廷灿全部传移到贵州剑河县交与他的孙子祁文祥收藏,当时祁文祥在贵州剑河县,被人们称为文学泰斗,而被打成臭知识份子请送到农村去劳动改造,家中一屋的书籍被一班学生每人一抱送到教育局全部烧毁,遇巧的是最后一个学生抱落一本烧包单,被祁光荣捡起,就是这本烧包单,道出北京十三陖走廊两边的石像文武官员手中握的剑和棍,与如今在塘头相关的碑刻上的图像完全吻合。
塘头祁家大院有一个相传已久《金龙缠桂花》的故事:有一天天刚蒙蒙亮,祁光元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梦见有一条金龙在门前桂花树上不停的盘绕,忽然被一阵狗叫声从梦中惊醒,急忙起床把门打开一看,只见两条大黄狗围着桂花树狂叫,向上望去,只见一个孩童骑在桂花树叉上安然无恙,又见一位老太正拿着一根打狗棍追赶着两条大黄狗,祁光元忽见老太手中的打狗棍,猛然大吃一惊,连忙吼退两条大黄狗,朝老太跪拜道:不知老太君驾到,望老太君多多原谅。老太应声道:贤侄请起,我是来把孙儿柴桢托负给你、希望你把他培养成才,随后把手中的明朝镇国之宝(朱元璋之物)“打狗棍”传于祁光元后,就扬长而去。
柴桢(?—1793年2月)又名祁桂(木字辈),是崇祯皇帝的第五代字孙,是祁氏宗祖《太原堂》第二始祖,妻子是印江府车大人之女名车如燕,长子柴熙,次子柴杰,原柴桢一脉一直居住在塘头柴家埧。柴桢幼年的时候,他的祖奶奶把他寄托给苗民司桂花园祁家大院祁光元抚养,对外称柴桢为祁桂。祁光元为了不负所托,一心想把柴桢培养成才,不久祁光元把柴桢托负给《万佛书院》主持“广泰和尚”管教,由于柴桢刻苦攻读诗书,终于考中贵州文举人第二十名,授湖南辰州府同知、乾隆二十七年,揀擢湖南常德府,升杭嘉湖道,升两淮盐运使。
柴桢在浙江盐道任职十三个月,被和珅一伙设计说他贪污,乾隆五十八年二月初,案发仅两个月,乾隆帝便下令将盐运使柴桢夫妇及其家人祁柏顺于浙江处决。柴桢遇害后,传说京城三天煮不熟饭,到处流传“缺柴蒸(桢)”,于是朝廷给柴桢平反,赐予红馆安葬。这样柴桢的管家王和高(塘头芭蕉坝人),将柴桢的遗体运回贵州思南府与印江府之间云半(云上居)的一座山梁上,用红棺秘密安藏,当地人称这墓在京城被错杀的候爷坟,没有墓碑,四周还栽了一遍桂花树作为纪念,姓王的世世代代守护着他一直到今。这就是至今印江一带任然沿用“红棺”的由来。道光元年,被其后人迁往思南天桥的苏家寨重新安葬。
至今,祁氏宗祖太原堂于左,朱氏于右。朱元璋:(天)字辈(天仁世木廷宏文光)称为八卦。其弟张翠山又名沈万山字辈(天仁世登有国显茂光正朝廷)称为十二生肖,朱标长房子辈(木火土金水)称为五形。朱允炆、朱奎、朱祁镇、朱见深、朱佑樘、朱原照、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朱由俭、朱…火、朱…土、朱…金、朱…水、柴桢、柴熙、柴然、苏…土、苏…金;祁世德(水)字辈、祁相、祁元熙、祁培忠、祁镇东、祁树森(水)字辈、祁长江(木)字辈、祁鵬飞、鳥字四点为(火)。改字辈一定要按(木火土金水)顺序,这是刘伯温根据相生相克,建议朱元璋为朱祁两姓改名法而制定,既保留了祁氏血脉代代相传,又报答了朱氏的养育之恩。
曹雪芹为什么能在塘头完成《红楼梦》创作
塘头唐代为洋川县。它是一个古县名。是西魏废帝二年(即元钦)置,治今陕西省西乡县(属山南西道),为洋川郡治,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唐武德二年(619年),是唐高祖李渊在位时期的年号,也是唐朝的第一个年号(从618年一626年)共使用了九年)。塘头改属义州,当时治所设在广西南流市郁林(即现在广西的玉林市,其岑溪市,古称义州。原为广西下辖县级市,由梧州市代管。
唐贞观四年(630年),改属贵州,成为思州乐源县。
明洪武十年(1377年),置苗民长官司,隶属思南宣慰司。
民国三年(1914年),印江、沿河、务川、德江、凤泉、石阡等县进行行政区调整,将邻近县互拨插花地,塘头、芭蕉溪、尧民里、仁和场等由石阡拨入思南。
民国四年(1915年),思南县分中、南、西、北、东南、西南六个区,塘头镇辖地属南区。
古时候原始森林茂密,陆路交通几乎缺失,到塘头完全靠水路行船。从乌江的两江口沿龙底江进入,然后可见四面环山,地貌组合以侵蚀堆积阶地平坝和垄岗谷地为主。在外界几乎不知道乌江这个地段边上竟藏有万亩坝子(如今可见国民党计划在这里修建机场,目前仍称“机场坝”),和众多庞大的丘陵(都为坝子),
并且完全封闭,是中国西部两江夹一河难得的风水宝地。刘伯温,洪武八年(1375年)在思南府龙塘岩感慨: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丛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
曹雪芹出家的“万佛寺”原来称“万佛书院”。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即公元1368一一1398年),又称"太原堂"。据传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在贵州屯军20万,是十二姓氏的祠堂。是明教之教主张翠山(沈万山,至今传说塘头太阳堡是他居住的地方,这里还有少数沈氏后人),为继承和发展中国儒道文化而出资修建的书院, 总体的结构是个国字形。“万佛书院”的一切经费则由山西太原祁县总“天字号”商行支付。
万佛寺位于贵州思南县塘头镇,座北向南。有殿三、阁一、门楼一。两侧厢房,花窗镂刻,金碧璀璨,殿阁庄严。其上正殿,是祁氏宗祖太原堂计列于左,朱氏计列于右。殿前为石院埧,两侧有廂房各二套间。殿中间过道宽6米,两侧各有教学室一大间。殿前的石院埧口当前,有棵一古老参天四人合抱的桂花树一棵。在两侧,有一楼一底的教学室各三大间。大门牌坊高8米,为三门四柱。正中两侧一幅金粉长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头过;门庭豁开,江山常在掌中看。
上方门牌匾:"万佛书院"四个大字夺目耀眼。
院前外,有练武场一大块可容万人。正对面有戏台一套。两侧有宿舍各一套间,其后面又有一块更大的练武场地。书院正殿之后面,有两人合抱大的五棵古檬参天,背靠常清花园小岛一一太阳堡而风景别致。明末清初崇祯皇帝朱由检,又把万佛书院改为"万佛寺"。
由于塘头特有的地理环境封闭和清静,也由于“万佛书院”特有的建设目的,加上崇祯皇帝等皇亲的隐匿,以及祁家的富有鼎力支持,“万佛书院”有着大量的藏书,可供阅读,这里也是太平天培养人才的地方。
曹雪芹的老师曹先生是皇嫡广泰和尚祁光元推荐的,其学养深厚,老师教学有方。在曹先生的指导下,曹雪芹早年开始从先秦《诗经》、《尚书》入手,熟读《战国策》、《论语》、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屈原与《楚辞》到三国两晋的建安文学等著作。又不断研习从南北朝,永明体、宫体诗、《诗品》与《文心雕龙》,到唐五代初唐四杰、李白、王维、边塞诗派、杜甫、韩愈、古文运动、千古词帝话李煜,花间派、张九龄、王之涣、王昌龄、韦应物、孟郊、刘禹锡、唐宋八大家、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诗词歌赋,潜心研究明清的一些小说写作技巧,特别对佛学有很浓的兴趣,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很深的文学基础。
曹雪芹状元被罢免后,心灰意冷,由淮河南下,经长江至涪陵进入乌江回到塘头在万佛寺出家。他一路感受了京城达官显贵的勾心斗角,看到了秦淮河的奢靡与百姓的艰难,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正在走向衰败,结合自身特别的家世与遭遇,感慨良多,构思创作了《石头记》。
《石头记》的缘起,正是书中开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的一生是十分苦涩的,以至当他把手稿交给脂砚斋准备出版时,因为文字太美被借阅传抄,把后四十回手稿遗失,当他想重新补写时,又因官府追究,只能改姓匿名逃到深山老林避难,不久在悲愤和疾病中死去。
写到这里,面对这样一个真相,必然会有很多人站出来反对和怀疑。毕竟《红楼梦》作者之前对应的曹雪芹,长期以来已经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而我们今天揭密这样一个历史,对《红楼梦》作者过去认定的否决,很大程度上是对大家认知的撕裂,一般人是难以接受的,而且就连红学专家都会瞠目结舌。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我们之前一直对那个《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认定,仅仅是胡适根据清代著名散文家袁枚在相关文献资料里的记录作出的判断,缺乏最起码的证据,后来的红学大家周汝昌等是认可了胡适的判断。
我们都是唯物主义者,历史的真相必须尊重客观事实,而且很多在正史当时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记载,或中无法找到的东西,常常都是从民间史料中获得佐证加以认定,就连《史记》常常都有人站出来纠错,何况《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作者如此高的地位,是近百年人们在学习和研究中赋予的,在当时《红楼梦》及其作者的地位并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推高,以致一致认为这相关的资料非常稀少甚至可以说没有。
今天,我们将这尘封了两百多年的真相揭开面呈社会,仿佛是冥冥之中《红梦楼》真正作者柴杰(曹雪芹),在时光深处发出的信号,让我们正本清源,让其沉冤得雪,既是对文明失落的拯救,也是社会进步赋予我们的使命。
在此,我们衷心感谢祁长江先生几十年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田光华老师的协助,感谢祁氏家族提供很多有价值的线索,感谢贵州省社科院原领导郑元跃的鼓励,感谢工作室曹礼先生、罗杰同志、汪应红、田雪儒女士等的每一个成员的热心参与,感谢天桥乡苏家寨邓主任、向支书、苏成波、苏成栋等积极配合,还要特别感谢岭南著名诗人马轼怀先生不远千里来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愿曹雪芹先生从此在地下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