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艺 创新传魂——紫砂手艺人肖惠月在传统与创新中书写非遗新篇
在紫砂文化的发源地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民间手艺人肖惠月(艺名观澜)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传统紫砂技艺,以“守古法、融新意”的创作理念,成为业界公认的“非遗活态传承践行者”。从黄龙山原矿泥料的精研,到明清古壶的修复焕新;从独创绞泥水墨纹技法,到奔走千里推广陶艺教育,这位“90后”女匠人正以敬畏之心与创新之力,为千年紫砂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师承名家,坚守古法
肖惠月的紫砂之路始于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情怀。师从非遗传承人王雨霞大师期间,她系统研习紫砂泥料配比、器型设计与制壶技法,逐渐领悟“一泥一火皆匠心”的真谛。“每一把壶都是泥与火的对话,更是匠人与历史的对话。”她坚持仅选用宜兴黄龙山原矿紫砂泥,尤其擅长调配“朱泥”“底槽青”等稀有泥料,以古法锤炼泥性与火候,确保作品“泥胎纯正、气韵贯通”。
为复原传统器型精髓,肖惠月曾耗时三年修复二十余件明清紫砂残器,精准掌握古壶的线条比例与力学结构。其代表作《仿古如意》《石瓢》以简练的“光素器”风格著称,壶身线条浑厚饱满,形神间透出千年紫砂的古典风骨。
独创技法,水墨入壶
在传统根基上,肖惠月大胆突破工艺边界。她独创的“肖氏绞泥法”将不同色泽的紫砂泥分层糅合,经高温烧制后形成天然水墨纹理——或如远山叠翠,或似烟波流转,赋予茶器独特的东方美学意境。“绞泥是泥性与匠人的共舞,多一分则乱,少一分则散,必须让泥料‘活’起来。”
此外,她创新融合篆刻、浮雕等技艺,设计出“文人壶”系列作品:壶身铭刻诗词金石,壶钮雕琢梅兰竹菊,将紫砂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凝于方寸之间。业内专家评价其作品“既有古器之魂,又见当代之韵”,多件作品被国内外藏家珍藏。
公益传承,播种匠心
技艺精进的同时,肖惠月始终铭记手艺人的社会责任。2021年,她发起“紫砂进学堂”公益项目,带领团队跨越千里,在辽宁、吉林等地的二十余所中小学开设陶艺体验课,手把手教孩子们抟泥制壶。“泥土是有生命的,孩子们触摸它时,文化传承的种子就悄然生根了。”
从太湖之滨到白山黑水,她的足迹印证着非遗传承的另一种可能:让传统技艺走出作坊,化作年轻一代指尖的温度与创造力。
匠人独白:器物有魂,敬畏为先
“做器如做人,少一分急躁,多一分敬畏,器才能有魂。”肖惠月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在她看来,紫砂壶不仅是茶具,更是承载着岁月与匠心的文化符号。未来,她计划筹建紫砂工艺传习所,培养更多青年匠人,“让古法技艺活在当下,让创新精神走向未来”。
十年磨一器,百炼守初心。肖惠月以泥为纸、以刀为笔,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书写着紫砂艺术的新篇章。她的故事,不仅是手艺人的坚守与突破,更是一曲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的时代长歌(抖音店铺名:流砂河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