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型下的“隐形基础设施”:循环包装赋能企业运营竞争力
制造业的降本压力与绿色转型趋势
近年来,全球制造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压力之下。能源与原材料价格持续波动、地缘政治带来的供应链不确定性,以及劳动力和物流成本的不断攀升,都让制造企业被迫在“提质、降本、增效”上寻求突破口。尤其是在国内,随着中国制造业逐渐从“规模驱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企业不仅要保持价格竞争力,更要满足“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发展要求。
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重点行业产品回收利用率要大幅提高,包装循环使用体系要基本建立。这不仅意味着企业要在生产环节提升能效,更需要从供应链与物流环节切入,建立可持续的包装与运输体系。
与此同时,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正在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考量。根据普华永道的一份调研,超过75%的跨国企业已将供应链的绿色管理纳入其ESG核心指标。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循环包装既是缓解成本压力的现实选择,也是应对国际市场绿色壁垒的战略路径。
循环包装的价值:从“资产”到“运营”
循环包装的理念并不复杂——通过可重复使用的箱体、托盘、围板箱等代替一次性纸箱或木箱,降低单次包装成本,减少废弃物排放。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把这些包装用起来”。
如果缺乏完善的回收、清洗、维修和调度体系,循环包装不仅无法发挥降本优势,反而可能因为丢失、损坏和闲置造成更高的成本。可以说,循环包装的门槛不在于“有没有箱子”,而在于“能不能把包装管好”。这也是行业竞争的关键所在。
目前,行业内领先的服务商往往不仅仅提供包装箱,而是输出一整套运营解决方案:包括覆盖全国的回收网络、数字化追踪系统、维修清洗基地以及与客户ERP系统的对接能力。这使得企业使用循环包装时,能够像使用水、电一样方便,不需要承担额外的管理负担。
国内国外:循环包装成为供应链“标配”
在欧美,循环包装早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供应链工具。
在汽车行业,欧洲的雷诺、宝马等车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建立了包装循环体系。以宝马集团为例,其在欧洲拥有超过1200万个循环包装单元,覆盖了从零部件供应商到整车厂的全流程。根据宝马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其循环包装体系每年可帮助减少超过10万吨的碳排放,同时节约数千万欧元的成本。
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也在供应链环节全面推广循环包装。其与CHEP集保合作建立的托盘共享系统,已成为北美供应链运转的关键基础设施。公开数据显示,沃尔玛每年通过循环托盘体系减少一次性木托盘使用超过5亿个,节省的废弃物处理成本与采购成本可观。这些国际案例表明,循环包装并不仅仅是“环保”的口号,而是经过验证的、能够显著提升供应链韧性与经济性的解决方案。
而在国内,随着政策的持续加码,循环包装正在逐渐走向规模化应用,呈现出另一番蓬勃生机。
·汽车行业:中国汽车产业年产量超过2800万辆,是循环包装应用最成熟的领域之一。发动机、变速箱、车身零部件等对运输安全要求极高,循环包装通过专用内衬、金属框架周转箱,能有效避免损耗。据中汽协数据,头部车企通过循环包装方案可将零部件运输损耗率降低至0.01%以下。
·新能源电池:随着动力电池需求的爆发,电芯、模组和Pack运输对包装的依赖不断加深。循环包装不仅提升了电池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也帮助企业降低了约20%的整体包装成本。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已全面建立循环包装运营体系。
·光伏行业:光伏组件和EVA/POE胶膜对运输环境极其敏感。近年来,越来越多光伏制造商采用循环卷膜箱与托盘体系,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坏。据估算,某一线光伏企业每年通过循环包装减少一次性木箱使用超过20万立方米,折合碳减排超过15万吨。
·家电与消费电子:在3C产品与家电行业,随着渠道多元化与逆向物流的兴起,循环包装在仓配一体化和回收环节中的价值愈发凸显。京东、海尔、美的等企业均已开展循环包装试点,逐渐走向规模化。
可以看到,循环包装已不仅仅是“试点项目”,而是在政策驱动和行业实践下,逐渐成为制造业供应链中的“标配”。
规模化运营:循环包装的效益杠杆
循环包装的经济性,根本上依赖于规模化的运营体系。单点或区域性的试点往往难以体现出显著的降本效果,反而可能因为回收路径不闭环、资产利用率不足而导致成本上升。只有当循环包装体系达到一定的规模门槛,形成跨区域、多客户、多场景的网络化运转,才能真正释放其经济与环保双重价值。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 “网络效应”——循环包装的每一次投放与回收,都会在网络中增加一个节点,节点越多、流转越密集,周转周期就越短、闲置率就越低,从而摊薄单位包装的管理与运输成本。例如,当包装资产能够在华东、华南、西南等制造业集群间形成循环调度时,空返率可下降30%以上,资产利用率提升可达50%。
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的行业测算,当循环包装的运营规模达到10万只以上时,其单位周转成本可比一次性包装降低40%~60%;若超过50万只并具备跨区域调配能力,则可进一步降低至70%。这意味着,循环包装越“用得多、转得快”,越能体现出“规模降本”的边际优势。
因此,循环包装并非一个孤立的环保项目,而是一种需要产业协同与规模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制造企业而言,选择具备全国化运营网络的服务商,不仅能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率,也能最大化实现包装资产的循环利用率与碳减排效益。
运营能力:循环包装的真正竞争力
规模化让循环包装具备了成本优势与资源协同的基础,但要让这种体系长期高效运转,还需要精细化的管理与持续的技术投入。换句话说,规模是“量”的积累,而运营能力才是“质”的保障。当包装资产跨区域流转、客户需求多元化、回收体系复杂化后,唯有具备强大的数字化管理、调度体系与现场执行力的运营网络,才能真正让循环包装成为制造业稳定可靠的“隐形基础设施”。
·能否建立覆盖全国的回收网络?
·能否实现跨行业、多客户之间的资产共享?
·能否将损耗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能否在绿色政策、碳核算体系下,帮助客户实现可量化的减排目标?
这些问题,决定了循环包装服务商能否真正为制造业提供价值。
以ULP睿池为例,作为业内领先的循环包装运营服务商,其运营资产规模超过80万只,合作伙伴超过6000家,业务覆盖全国核心制造业集群。凭借全国性的清洗维修基地和数字化管理平台,该企业能够在客户提出需求的48小时内完成区域调配,极大提升了周转效率。这类企业的出现,让制造企业能够随时满足循环包装的需求,真正释放循环包装的价值。
数字化赋能:让循环包装更“聪明”
循环包装要发挥效能,必须依赖数字化技术。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难以应对数十万、上百万级别的包装资产调度。而通过物联网(IoT)、RFID、二维码等技术,可以实现单箱级别的追踪与数据采集。
领先的服务商已在全国范围内部署数字化运营系统,实现包装箱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投放、运输、回收、清洗到再次投放,形成数据闭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则用于预测需求、优化调度,减少闲置率和损耗率。这种“看得见、管得住、调得动”的能力,正在成为循环包装行业的核心壁垒。
同样以ULP睿池的IoT实践为例,2020年ULP睿池发力数字化,其云箱管理系统2023年开始正式接入IoT物联网模块,利用IoT 4G定位技术,显著提升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和管理精度,不仅在资产管控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更是对于数字孪生的进一步探索。
结语:循环包装正走向基础设施化
对于制造业而言,循环包装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未来供应链的“必选项”。在降本压力与绿色转型双重驱动下,它正逐渐走向基础设施化——像仓库、物流园、运输车队一样,成为供应链稳定运行的关键组成部分。
谁能在运营能力上建立优势,谁就能在行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对于制造企业而言,选择一个具备专业运营能力的循环包装伙伴,不仅是降低当下成本的决策,更是面向未来ESG和国际竞争格局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