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深圳市首批三甲医院之一,现已形成“一院多区一体多翼”的集团化发展格局。为提升多院区精细化管理水平,医院携手远光软件打造智慧运营管理一体化平台,构建起覆盖业财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体系。平台上线后成效显著:财务结算周期缩短50%以上,实现“T+1”资金自动分拣;成本核算自动化每月节省3-5人天工作量;通过28个系统集成和176条数据链路打通,全面实现报销便利化、审批移动化、凭证自动化。该平台不仅助力医院运营成本显著降低,更推动管理模式从经验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对此,《中国会计报》进行了专题报道。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智慧运营平台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

内容来源:《中国会计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公立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式应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深圳二院)始建于1980年,是深圳市首批两家“三甲”医院之一,目前形成“一院多区一体多翼”的发展格局。在多院区集团化管理的模式下,深圳二院构建起与《意见》目标高度契合的信息化系统,助力医院打造“智慧型”“服务型”“友好型”医院智慧运营管理一体化平台,向精益运营管理要效益。

全面支撑医院高效管理

《意见》提出,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

深圳二院总会计师廖钧在接受《中国会计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集团化管理框架下,深圳二院智慧运营管理一体化平台以全面支撑医院高效管理为目标,通过深入推进标准化建设,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联通的集成化信息系统,从而系统性提升医院整体运营管理效能。

廖钧认为,医院智慧运营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规划设计。通过蓝图设计,整体规划好信息化内容,分阶段逐步实施上线运行,保障业务平稳过渡。

为规范管理标准、提升内控水平,深圳二院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落实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信息智能化的建设要求,将岗位职责、业务标准、制度流程、控制措施以及数据需求嵌入智慧运营管理一体化平台中,充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通过统一标准,将风险控制前置实现报账即合规,进一步提升该院管控能力和管理精益化水平。

通过智慧运营管理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深圳二院积极探索打通各类信息系统之间的壁垒,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通过实现报销便利化、票据影像化、审批移动化、资金直连化、凭证自动化和档案电子化,实现业财一体无缝对接,推动业财融合,提高全业务在线流程的处理效率和效益,提质增效,为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深圳二院利用“云大物移链智”等新技术,通过软硬一体的创新应用,在功能、性能、安全、可用性、可扩展性方面全面升级,构建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响应迅速、安全可靠的智慧运营管理一体化平台,切实改善用户体验,不仅服务好医院广大职工,而且为医院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有力抓手。

推动医院从经验管理

向数据驱动转型

深圳二院财务处主任谢丹丹对记者表示,在传统运营管理模式下,预算、报账、核算、成本等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人工汇总易出错,且无法实时监控。预算编制与执行脱节,超支难预警,事后调整成本高。传统成本分摊依赖人工,难以精准核算科室/项目成本,影响决策支持。报销、采购等流程纸质化,审批周期长,跨部门数据不互通。

智慧运营管理一体化平台解决以上出现的诸如财务数据分散,管理效率低;预算控制滞后,执行偏差大;成本核算粗放,精细化不足;跨部门协同困难,流程繁琐等业务痛点。平台整合财务全流程数据,实现业财一体化,提升数据准确性和管理效率。通过动态预算管控,实时对比执行情况,自动预警异常支出,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引入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医保支付方式、作业成本法等智能核算模型,实现成本精准归集与分析。线上流程自动化,“电子审批+移动端”的应用缩短处理时间,提升协同效率。

谢丹丹介绍,智慧运营管理一体化平台上线后成效显著。在效率提升方面,财务结算周期缩短50%多,收入入账由按月提升至按天。实现项目全流程业务追溯,员工满意度显著提高。在成本优化方面,成本分摊单根据固定规则自动分摊、自动制证,每月节省3—5人天。通过精细化核算,全院运营成本降低,资源分配更科学。在资金闭环管理方面,目前“T+1”即可根据流水到达自动分拣推单,收款确认及时,时效性提升20天。通过直连支付提升支付安全性以及效率,国库支付方式自动形成导入表格。在资金智能分拣提速方面,依托自动化流水识别与分拣系统,实现“T+1”高效推单。收款确认时效较传统模式提升20天,大幅缩短资金周转周期。在扩展性与智能化方面,支持与财政、医保等系统无缝对接,集团内多院区统一管理一套标准。

引入人工智能(AI)预测模型(如现金流预测、成本趋势分析),逐步向“智慧财务”进阶。

“通过数据整合、流程重构、智能分析,深圳二院解决了传统财务管理中的低效、粗放、滞后问题,推动医院从经验管理向数据驱动转型,为多院区运营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谢丹丹说。

构建生态协同机制

《意见》提出,公立医院应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

深圳二院的智慧运营管理一体化平台成功实现28个内外部系统的深度集成,构建176条数据互联互通链路。平台前端连接医疗耗材的精益化管理模式(SPD)、医院信息系统(HIS)、病案系统、科研系统及喀斯玛商城等核心业务数据源,后端对接智慧财政、医保监管、阳光采购平台、银行直连及卫生健康委监管等关键外部监管系统。

谢丹丹认为,在平台一体化应用实践中,跨系统数据集成作为项目攻坚的核心难点,直接关系到整体建设成效。为此,项目团队应构建系统化集成工作机制,通过以下四大举措实现高效突破。

第一,医院应确立集成工作牵头负责部门,由牵头部门负责,开展同标、同源、同质的数据标准化工作,明晰应用平台、集成平台和业务系统的数据聚合关系。

第二,建立项目集成蓝图建设框架,结合业务需求和关键断点方案,制定详细的部门级集成建设框架。

第三,利用项目管理工具,制定各级集成工作计划,从部门、业务、系统功能三个方面有机衔接医院整体集成工作进度。

第四,建立集成工作协调机制,按照周报(日常集成工作)、专项汇报例会(重难点事项)和里程碑会(阶段工作总结)模式分别落实系统集成工作,协同各厂商集成接口工作进度,保障厂商间顺畅严谨的沟通,加速医院财务智能化集成建设。

《意见》提出,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在廖钧看来,智慧运营体系将不断拓展运营边界,助力医院从单体走向区域协同。未来,运营将不再局限于单一医院,而是向医联体、医共体延伸,通过区域数据互联互通,实现跨机构的资源统筹、风险联防、绩效评价,提升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与韧性。随着科技的发展,AI将在智慧运营领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从辅助分析、预警提示逐步走向在特定场景下(如智能编码、决策分析)的自主决策与优化。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有望在医院规划、大型设备投融资论证、复杂运营场景模拟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智慧运营体系将构建生态协同机制,帮助医院从“内部治理”走向“多方共治”。医院运营体系将与政府监管平台(如医保智能监管平台)、第三方服务机构(如审计、咨询)实现更深层次的数据对接与协同,形成政府、医院、社会多方参与、信息共享、协同共治的智慧运营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