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都会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 暨「相知无远近:张爱玲与宋淇、宋邝文美的跨地半生缘」展览开幕
文学传承新里程 公众免费预约参观
香港2025年11月20日 美通社 -- 香港都会大学(都大)于校园图书馆筹建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暨「相知无远近:张爱玲与宋淇、宋邝文美的跨地半生缘」展览,今天(11月20日)隆重开幕。此次展览展出逾120件著名作家张爱玲及其挚友宋淇、宋邝文美夫妇的珍贵物品,并正式开放予公众预约免费参观及导赏服务,这不仅是都大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传承上的重要新里程,也标志着大学对保育文化遗产的坚定承诺。
(左起)香港都会大学图书馆馆长谭文力先生、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Roger Scully教授、副校长(行政及机构发展)兼展览专责小组召集人邝志良教授、校长林群声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先生、张爱玲遗产管理人宋以朗博士及其姊宋元琳女士、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行政及发展)梁慕灵博士及图书馆副馆长邓浩标先生。 (图片由香港都会大学提供)
今天举行的开幕仪式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先生、张爱玲遗产管理人宋以朗博士、其姊宋元琳女士,以及都大校长林群声教授、副校长(行政及机构发展)兼展览专责小组召集人邝志良教授主礼。在场逾200位来自学术、文学、出版、高等教育、以及酒店及旅游等不同界别的嘉宾一同见证此重要文学传承里程碑,当中包括都大荣誉文学博士、著名电影导演许鞍华女士。
位于都大正校园何鸿燊图书馆内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占地约1,900平方呎;开幕展览以「相知无远近:张爱玲与宋淇、宋邝文美的跨地半生缘」为主题,精选展出张爱玲及宋淇夫妇的书信往来、珍贵手稿和遗物,以提升公众对张爱玲及宋淇夫妇在华文文学贡献的认知,为张爱玲相关的文学研究提供新视角。
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先生致辞时说:「今天开幕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及专题展览,充分体现都大对培养学习风气、提高知识水平和加强学术研究的理念和坚持。我期望文学馆可为都大进一步发展其艺术、文化及创意产业专精范畴打下坚固基础,为建设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发挥积极贡献。今次都大获得的捐赠,是华语世界最大型的张爱玲展览馆藏,为香港带来了非常珍贵的文学财产,让大家可以更深入窥探张爱玲的个人生活、思想,和进一步了解她对华语文学的贡献。」
林群声校长再次代表大学衷心感谢宋氏的慷慨捐赠。他表示,都大以文学传承为使命,一直通过多元活动及联系各界,深化大家对华文文化的重视;此次捐赠的机缘,促成「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诞生。他说:「都大师生团队更利用前沿数码科技,别具心思地重现张爱玲与宋氏夫妇的相知相遇和文坛历史片段,并把张爱玲小说内容以动画短片表达,让传统文学与现代互动艺术完美交融,成为跨越时空的桥梁。」
林校长强调,都大秉持捐赠者无私分享的初心,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并响应政府「无处不旅游」目标,推出免费导赏团,欢迎公众及旅客参与其中;都大会致力成为华文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分享者,期望文学馆成为全球华文文学与创作爱好者的「打卡点」及探索枢纽。
张爱玲遗产管理人宋以朗博士表示,他与胞姊宋元琳女士能亲眼目睹父母及作家张爱玲的珍贵物品获得整理,并配以人工智能(AI)技术展现给公众参观,心情激动。他感谢都大团队专业地将这批私藏化为公产,「感恩将瑰宝托付了值得信赖的守护者」。他并说:「希望都大文学馆未来吸引更多公众前来参观,成为滋养更多人接触文学的重要资源,亦是文学旅游的热点与心灵绿洲。」
是次展览特别重现宋家客厅的经典面貌,这里曾是文化名人交流雅集之所,也是张爱玲与宋氏夫妇共话文学的空间。都大团队运用三维扫描,以360度全景影像录制客厅原貌,并将影像数据转化为逼真的三维数码孪生模型,再配合宋博士捐赠的宋家桌椅实物,营造虚实交错的独特环境。展览将传统文学与现代互动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都大作为应用科学大学的勇于创新及实践的精神,并突显了科技于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潜力。
都大在今年初获得宋以朗博士及宋元琳女士慷慨捐赠约17,000件珍贵文献及遗物,这批捐赠是华文世界中最大规模的张爱玲及宋氏夫妇馆藏。为了保育和传承这批珍贵的文献,并推动相关研究,都大人文社会科学院与大学图书馆早前通过数码人文研究的方式,建立了档案文献数据库和数码影像典藏,目前已设立「张爱玲特藏」和「宋淇、宋邝文美特藏」,于都大图书馆的「中国现代文学数码特藏」平台(https:repository.lib.hkmu.edu.hkmclzh-hant)展出部分文献,并计划逐步丰富数码特藏内容,开放予本地及海外学者、研究人员和公众浏览珍贵藏品。文学馆往后也将举办其他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主题的专题展览。
今次展览开放予公众及旅客预约参观,公众即日起可通过此网址登记预约参观:https:museum.lib.hkmu.edu.h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