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100丨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东北智能建筑人才培养,助力区域产业“换道超车”
【编者按】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构建行业多方共赢的生态合作体系,由中望软件牵头与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广东省工业软件创新中心、工业产品设计与仿真软件创新联盟等单位,联合推出“标杆100”案例采集栏目,邀请100位教育行业标杆先行者,分享在培养国家战略人才过程中的实践和经验。本期走进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根据副院长汤延庆的教育实践经验整理。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48年创办的哈尔滨技术专门学校,是我党在东北地区创办最早的一所技术专门学校。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黑龙江省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是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育部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学院始终立足建筑特色、寒区特色,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我省“4567”产业体系,不断在办学体制机制、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探索创新、锐意改革,打造产业优势明显、寒区特色鲜明的城市更新、智能建造等8个重点专业集群,形成了44个专业协调动态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为龙江和建设行业输送13万余名栋梁之才,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注入“龙建院方案”。
顶层战略对接国家需求与产业升级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职院校,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以建筑特色+寒区特色为双轮驱动,服务国家城市更新战略与区域产业升级需求。面对建筑业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型的关键期,学院率先重构智能建造、城市更新、绿色建筑等专业群,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致力于成为区域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孵化器。
"我们必须让人才培养跑在产业变革前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汤延庆坦言,"东北严寒地区对建筑节能、智慧运维的技术要求更高,国产工具的本土化适配一直是块短板。"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在深度融合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错位”,建筑业智能化转型快,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适配度有差距;产业生态受限,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等普及化率不高,高端实习场景略显不足。
"破解这些痛点,关键在于找到一个能同时打通技术、教育与产业的纽带。"汤延庆指出。
国产工软赋能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
学院经过多方考量,与中望软件战略合作,以“岗课赛证融通”及"现场工程师培养"为支点,撬动教育链、技术链、产业链三链融合。
"选择中望不仅是技术安全考量,更是看中其'教学-研发-应用'的生态协同能力。"汤延庆副院长指出,"例如中望3D EDUBIM识图软件的二三维联动功能,让梁柱节点钢筋排布教学效率提升了60%,这是传统二维教学无法实现的。”
学生作品案例展示
学院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深度嵌入专业建设,将“1+X”证书(如智能建造设计、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技能图谱拆解为“模块化能力单元”,反向重构课程体系,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脱节。此外,以能力为本位、以需求为导向,架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项目,考核标准直接对标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要求,实现了“书证融通”卓有成效的落地实践。
在培养"工匠精神+数字素养"的现场工程师方面,学院创新实践"招生招工一体、双导师制"模式;企业深度参与培养全过程,构建"基础工匠精神启蒙-核心数字技术植入-真实项目驱动"三级课程体系,通过虚拟仿真实训与企业真实项目深度融合,达成现场工程师培养成效。
现场工程师培训场景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最终实现教育提质与产业赋能双突破:
●教学提质:建筑识图课程应用中望软件体系后,学生国赛获奖6项,学院建筑类、装备制造类1+X证书通过率突破80%,高于行业均值;
●产业赋能:为当地企业输送复合型现场工程师,企业认可度高,推动区域智能建造产业集群发展;
●范式突破:实现"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双证贯通,构建"教育-产业"人才供给闭环。
学生参加全国竞赛获奖展示
产学研生态锻造新质生产力引擎
在产学研生态融合发展中,学院联合行业协会、企业构建“技术供给—标准制定—人才输送—政策保障”的完整闭环,实现教育端与产业端的“双向奔赴”。
依据行业技术白皮书,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发布《建筑数字化岗位能力图谱》,明确院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差距,推动动态优化课程体系;
中望与学院联合开发微专业、微课程,选派企业工程师驻校组建"双导师"团队,开展授课、活页教材与实训项目库建设;中望开放生态企业实习岗位,直通高质量就业;
三方联合申报"建筑工业软件卡脖子攻关"等课题,共建智能建造中试基地,将研发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产业,而产业的振兴需要教育的支撑。"汤延庆展望,"通过与中望的深度合作,我们将持续探索出一条'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关于中望软件
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国内首家A股上市的CAx解决方案商,拥有7大全球研发中心,深耕教育领域16年,为超4000所院校及8.5万所K12机构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支持。
关于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
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2017 年于北京成立,接受工业和信息化部业务指导,挂靠单位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秘书处设在电子五所,自成立以来,积极发挥行业纽带作用,持续开展产业研究、公共服务、生态培育等多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软件产业生态发展。
关于广东省工业软件创新中心
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等11 家主要成员单位共同组建,中心于 2022 年获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批复筹建,聚焦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卡脖子”技术攻关与生态建设,推动国产替代。
关于工业产品设计与仿真软件创新联盟
由工软数创牵头组建,院士领衔专家团队,汇聚近百家单位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主攻设计与仿真软件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