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次了,老师说如果下周再让同学哭着告状,就只能建议转去特殊学校。” 手里攥着被揉皱的投诉信,家长李女士的声音带着颤抖。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安安,因上课抢夺文具、拒绝排队、不听指令,成为开学首月班级里被投诉最多的孩子。

1.jpg

像这样的困境并非个例,根据“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的特殊教育学生有 91.59 万人,其中超半数在普通学校就读 。而在这些于普校就读的特需孩子中,有相当高比例的孩子在入学初期遭遇适应难题。据不完全统计,发育迟缓、感统失调、自闭症等特需儿童群体里,约 68% 的家庭在孩子入学后遭遇过类似 “保位危机”。而融合提升班的出现,正成为帮孩子保住校园席位的关键支撑。

校园投诉清单背后:特需儿童的 “适应断层”

开学首月的投诉记录,像一面镜子照出特需儿童的校园适应障碍。这些问题大致可归为三类,核心都是孩子缺乏适配校园的 “生存技能体系”。

行为规范上,上课离座、撕课本、拒绝集体活动等行为常见。自闭症孩子可能因环境刺激过载突然离座,感统失调孩子则因身体控制弱难以安坐 —— 他们并非故意捣乱,只是不懂 “上课必须坐好” 是基本规则。

社交互动中,抢夺玩具、被拒绝后崩溃、融不进小组游戏是常态。发育迟缓孩子常因表达有限用肢体代替沟通,自闭症孩子可能误读社交信号,把 “暂时不分享” 当成 “被讨厌”,结果好心办了 “坏事”。

学习能力上,书写潦草、跟不上进度、听不懂复杂指令也很普遍。感统失调孩子手眼协调弱,写字常 “缺胳膊少腿”;语言发育迟缓孩子可能听不懂 “先翻书再拿笔”,被误认为 “故意违抗”。

普通孩子通过观察就能掌握的学习内容、课堂礼仪、社交分寸,而特需儿童需要系统化训练。工作日校园难提供针对性支持,融合提升班便成了填补空白的关键。正如东方启音产品教务总监吴璇老师指出的:“特需儿童的入学适应,需要‘校园实践 + 专业干预’双轨模式,周末正是干预的黄金窗口期。”

融合提升班的 “破局设计”:三大模块精准狙击痛点

东方启音融合提升班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模拟真实校园场景,将特需儿童需要掌握的“生存技能”拆解为可量化、可训练的目标。通过ABA(应用行为分析)ST(言语治疗)OT(职能治疗)三师联合干预,帮助孩子在短时间内补足能力短板。课程严格遵循 “校园场景复刻” 原则,所有训练都对应真实课堂问题。

ABA 行为干预模块:用 “规则游戏” 重建课堂秩序感

针对行为规范问题,ABA行为干预模块聚焦早期学术能力与校园适应基础,通过系统化训练帮助孩子做好融入普通学校的准备。在学术技能方面,涵盖加法、减法运算,汉字和词语的认识与书写,以及简单书籍的阅读,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模块注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与生活管理能力,包括理解并遵守校园日常作息、参与大型团体活动、提升听力与注意力等。

2.jpg

针对高阶社交需求,模块专门训练接受拒绝、解决冲突、理解他人情绪、建立同理心及应对紧急情况等技能,让孩子在集体环境中能妥善处理人际互动问题。课堂笔记记录训练则帮助孩子提前适应课堂信息抓取与记录的要求,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ST言语训练模块:让孩子从 “说不出” 到 “会沟通”

社交互动投诉的根源,多是孩子 “想社交却不会表达”的原因。ST言语训练模块每周 1 小时围绕语言能力提升展开,重点训练孩子用长句表达想法,提出并回答复杂问题,熟练运用形容词、反义词、介词、代词、量词、连词等词汇。通过个人叙述和口头叙事练习,增强孩子的语言组织与表达逻辑。

在理解能力方面,课程引导孩子从段落或短篇故事的口语信息中抓取关键细节,并在规则性游戏中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同时,通过针对性训练提升孩子的换位思考能力,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情绪与反应,为社交互动扫清障碍。

OT职能治疗模块:攻克 “书写难关” 与 “专注瓶颈”

学习能力问题表现里,“书写差” 和 “注意力不集中” 最常见。OT职能治疗模块每周 1 小时聚焦手写与视觉运动感知能力的培养,包括从教师板书上抄写信息、跟随视觉提示学习书写汉字、掌握正确的手写技巧等,有效改善书写能力差的问题。

社交技能训练是 OT职能治疗模块的另一核心,涵盖言语与非言语沟通、积极倾听、同理心建立及冲突解决等能力,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有效互动、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此外,模块还注重提升孩子的执行职能,通过训练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和自我控制等心理过程,增强其规划能力、注意力集中度、指令记忆与多任务管理能力,为应对校园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提供支持。

融合提升班的 “不可替代优势”:时间、场景、师资的三重适配

为何融合提升班比工作日干预更有效?核心在于它精准匹配了特需儿童家庭的需求场景,这也是课程研发时重点考量的设计原则。

时间适配:兼顾学业与干预,贴合家庭实际需求

融合提升班将训练安排在非上学时段,与 “放学后或周末开展干预” 的课程设计一致,既不占用孩子正常在校学习时间,又能让家长利用休息时间陪同参与,避免了 “缺课补干预” 与 “上课落学业” 的两难困境。这种时间设置充分考虑到特需儿童家庭的实际情况,让干预更易坚持。

课程时长严格遵循每周 4.5 小时的标准(每节 45 分钟),这一设计既保证了训练的连贯性和强度,又不会因时长过长导致孩子疲劳,完全符合课程对干预时长的科学规划。

场景适配:依托专业教室,复刻校园核心场景

融合提升班利用现有的 STAR 和 OMP 教室开展训练,这些教室的设施配置与课程要求的 “贴合校园场景” 高度匹配,无需额外改造即可满足干预需求。教室内的课桌椅、教学白板等设施与普通学校教室一致,能帮助孩子提前熟悉校园环境,减少入学后的陌生感。

场景化训练聚焦校园核心场景的复刻,例如课堂互动、集体活动等,通过模拟 “跟随教师指令完成任务”“参与小组活动” 等场景,让孩子在干预中习得的技能能直接迁移到真实校园生活中,提升适应效率。

师资适配:小班教学 + 专业培训,保障干预质量

融合提升班采用3位教师对应 5名学生的师生比(3:5),这一配置既能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足够的关注,又能让教师更精准地捕捉并回应孩子的需求,尤其适合需要额外支持的特需儿童。

师资团队需经过严格筛选和标准化培训:一方面,教师需熟悉 ABA、ST、OT 融合教学的核心逻辑,能胜任多模块内容的衔接教学;另一方面,必须完成专业培训,明确本课程与 STAR、OMP、B 课等现有课程的区别,避免教学内容混淆。这种专业培训机制确保了教学的规范性和可复制性,让不同教师的干预质量保持一致,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支持。

6 周干预路线图:从 “被投诉” 到 “受认可” 的蜕变

融合提升班设置了清晰的阶段性目标,让家长能直观看到孩子的进步。这种 “阶梯式提升” 设计,源自对特需儿童学习规律的深刻把握。

第 1 - 2 周:止损阶段 —— 减少高频投诉行为

聚焦 “停止被投诉的关键行为”:通过 ABA行为干预 模块的 “安坐训练”,让孩子能在课堂保持40分钟不离开座位;ST言语训练 模块的 “简单指令回应”,确保能听懂 “安静”“举手” 等基础指令;OT职能治疗模块的 “不撕书训练”,用 “翻书奖励贴” 培养爱护文具的习惯。

第 3 - 4 周:适应阶段 —— 掌握校园基础技能

重点提升 “不被投诉的生存能力”:ABA行为干预模块加入 “小组合作任务”(如一起搭积木塔),训练遵守集体规则;ST 言语训练模块练 “求助表达”(如 “老师,我不会写这个字”),减少因挫败引发的哭闹;OT职能治疗模块强化 “书写工整度”,让作业能被辨认。

3.jpg

第 5 - 6 周:融入阶段 —— 主动展现积极行为

目标是 “让老师看到进步亮点”:ABA行为干预模块训练 “主动帮助同学”(如捡起掉落的笔);ST 言语训练模块练 “分享式表达”(如 “我昨天画了一幅画”);OT职能治疗模块则挑战 “课堂笔记速记”(用简单符号记录老师说的重点)。

6 周的干预,不是终点,而是特需儿童融入校园的新起点。两个月后当安安的妈妈收到老师的消息:“今天安安主动帮同学整理了散落的文具,还举手回答了问题” 时,那些曾因投诉信彻夜难眠的夜晚,终于化作了眼眶里的温热。这正是融合提升班的意义 —— 它不只是教会孩子 “不被投诉”,更让他们在规则中找到自由,在沟通中建立连接,在学习中重拾自信。

课程依托东方启音标准化的训练体系,将 ABA 的规则意识、ST 的沟通逻辑、OT 的技能知识编织成一张保护网,让孩子在真实校园的风浪里,有底气站稳脚跟。那些在 STAR 教室反复练习的安坐、表达、书写,最终会变成他们走进课堂时挺直的腰背,和同学说话时清亮的眼神,作业本上越来越工整的字迹。

如果你也在为孩子的校园适应焦虑,不妨相信这份专业的力量。在这里,没有 “转校” 的无奈,只有 “进步” 的笃定 —— 让每个特需儿童都能在普通校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慢慢发芽,悄悄绽放。毕竟,教育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让每个孩子都一样,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以自己的节奏,走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