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NOTES “高光时刻”——一场教科书级手术直播的诞生

“现在开始缝合骶前韧带,注意避开左侧髂血管。”2025年5月9日,会议中心的屏幕上,关小明教授的声音通过直播系统清晰传出。在4.5万线上线下观众的注视下,他和张春花教授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例蛇形臂单孔机器人辅助vNOTES骶骨固定术

这场振奋人心的手术演示来自第一届妇科微创与肿瘤及人工智能大会的直播环节,此次vNOTES手术使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仅通过阴道这一自然腔道完成骶骨固定,手术全程无体表切口、解剖部位暴露清晰、修复部位准确,病人术后恢复好,6小时下床活动,一天排气,3天出院,无疼痛,恢复快。“vNOTES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最小创伤实现最大修复’。” 关小明教授在术后总结时表示“而蛇形臂机器人的加入,让这一理念真正落地。”

1.png

▲术者:美国贝勒医学院关小明教授(左)、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春花教授(右)

临床困境——骶骨固定术的“三座大山”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vNOTES骶骨固定术的专家之一,张春花教授坦言:“即便被称为‘金标准’,这项手术的推广仍面临三大瓶颈。”

1.解剖风险:如履薄冰的骶前操作

骶岬区域紧邻髂血管、骶正中动脉,传统腹腔镜二维视野下,稍有不慎即可能引发致命性出血。尤其是肥胖患者,腹膜后脂肪覆盖让血管定位如同‘雾里看花’。

2.缝合精度:毫米级的生死较量

骶骨固定需将网片精准锚定于骶前韧带,传统器械在狭窄阴道空间内难以灵活转向,缝合角度偏差超过5°就会影响长期修复效果。

3.学习曲线:十年磨一剑的技术门槛

培养一名成熟术者平均需要8-10年,复杂器械操作和空间感知要求,让许多基层医院望而却步。

“蛇形臂机器人的加入,不仅提升了vNOTES手术的安全性和精确度,更重要的是让高难度的技术变得可复制、可推广。” 张春花教授指出,“这对我们临床医生来说意义重大。未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探索更多复杂盆底重建术式的微创路径,建立中国女性微创诊疗的新标准。”

2.png

▲手术直播实况

技术革新——蛇形臂机器人如何突破极限

1.手术核心优势

●微创精准化:

经阴道入路完成骶骨固定术,全程无体表切口;3D高清视野精准定位解剖结构,修复位置精确,完整维持阴道正常轴向。

●高效康复体系:

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术后疼痛轻、无腹部创伤;患者住院周期缩短30%-50%,加速回归日常生活。

2.与传统腹腔镜阴式手术对比

突破传统视野局限,可弯曲蛇形臂在狭窄盆腔空间内实现360°灵活操作,手术难度降低40%;在组织分离、缝合及打结等关键步骤中展现显著技术优势。

3.与多孔机器人vNOTES手术对比

极速对接备机,体内器械零干扰、体外机械臂零碰撞;三支蛇形臂与助手通道协同作业,手术流畅度提升。

总的来说,vNOTES+蛇形臂单孔机器人真正实现了1+1>2的手术破局之道。

3.jpg

▲术锐®蛇形臂

技术普惠——从妇科到多科室的临床延伸

值得关注的是,术锐®机器人近期获批将临床适用范围拓展至普外科、胸外科领域。

术锐®机器人已成功应用于多项高难度普外科手术,包括远端胃癌根治术(毕I式吻合)、单孔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Overlap食管空肠吻合)、单孔机器人辅助全结肠切除等,尤其是全国首例超低位直肠癌经肛联合经脐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真正实现经肛无疤、经脐无痕,拓展了全新的入路及蛇形臂应用形式,验证了其在普外科领域的广泛适用性与卓越表现。

同时,在胸外领域,术锐®机器人通过肋间入路仅需3-4cm单一小切口即可完成复杂肺癌根治术,显著降低患者创伤并缩短术后恢复周期。独具创新的扁平三孔鞘管,使手术器械与内窥镜可通过单一肋间切口进入病人胸腔,蛇形手术器械高度灵活,术中在胸腔狭小空间可从任意角度游离肺门结构,精准安全的完成操作。

4.png

▲术锐®机器人

专家视角——推动中国女性微创诊疗标准再升级

“这不是简单的器械升级,而是手术理念的变革。”大会主席、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朱清毅教授指出:“单孔机器人正在推动微创手术向‘超微创’进化。”

●对医生:降低复杂术式学习曲线,让“金标准”技术下沉基层

●对患者:减少创伤的同时提升修复质量,真正实现“治病不伤身”

随着国家卫健委将vNOTES纳入《妇科四级手术推荐路径》,该技术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作为国内率先开展vNOTES手术的中心之一,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始终走在技术探索与学科建设前沿。未来,南医大二附院将借助国产单孔机器人的创新力量,推动妇科微创技术进入“无痕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新阶段,同时继续致力于多中心联合、术式规范制定与人才培训,打造更具普适性与引领力的妇科微创生态体系,让先进微创技术真正惠及广大女性患者。